“做多、错多”。
在年老的爹妈心里,最喜爱、最惦记的,永远是离的最远的孩子、在外打工难得一见的孩子。在爹妈身边伺候着的那一个,总是被嫌弃和“看不上”。相信有这种经历的人,绝不在少数。
一、这一家子的爹将大女儿告到了派出所,告她偷了家里的三万六千块钱。
姐弟四人,为何就告大女儿?“因为存折是老大的身份证办的。”这个爹揣着手,板着脸,“就她离的近,那三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
来到老两口的家中,这个娘手里举着件棉袄,给人看那开线的地方,说存折以前缝在这棉袄里,棉袄所在木箱子里,木箱子的锁,被人撬了。
“就是老大偷的,没有别人。”这个娘,两只浑浊的大眼睛,热切地盯住记者的脸,嘴半张着。手里这锁头,锈迹斑斑都无法形容它的残破,那简直是出土文物,恐怕掉地上就粉碎了。锁头也半张着嘴。
二、远香近臭
大女儿,两侧的头发剃光,头顶的头发染黄,身材健硕,站在那里铁塔一般,明显是个“不好惹”的。
而此时,在爹娘面前,她哭着,辩解着,上气不接下气,像个绝望的8岁的孩子。她两个手心向上,用力比划着:“冤枉死我了呀,我没有偷,我没有偷你的呀!”
其他弟弟妹妹去外地打工了,这大女儿嫁到了隔壁村子,离家最近,家中大小事情,都她管。
母亲前两年做脑瘤手术,大女儿二话不说,取光了她丈夫存折上所有的钱,凑够两万六千块,医院跑。
在医院里找到了娘,看见娘仅仅是躺在那里,就火了,找到医生问为啥不给治疗。当场被爹骂一通,说不孝。
医院是小儿子的媳妇帮联系的,于是赶来交钱的老大被骂不孝。
三、最懂事的人,未必是爹娘心里最疼的人
爹妈只疼他们最喜欢的孩子,孩子多了,总有最受宠的,也总有个被轻视的。被爹娘轻视的孩子,偏偏总想去证明自己“也行的”。她们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证明“自己也是值得被疼爱的”。
除非全家经历什么大事,否则,爹妈的看法是不会改变的。
人是无法改变他人的。
我们无法强求别人对自己好。
别人的“好”,不见得,我们也认为是“好”。
我们可以只跟对自己好的人在一起吗?当然可以,周围的朋友都是我们根据相处时的“快乐”,而“筛选”出来的。我们可以在人群中挑选合适的人,做自己的朋友,可是我们无法“筛选”谁做自己的爹娘。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亲情,就是这样的特殊;就是这样的独一无二;这是一种“珍贵”。
四、沉冤昭雪之后,心凉了
经回忆,大女儿突然想起那三万六千块钱,存了没多久,爹曾来她街边的水果摊儿找她去取。定期的存折,取钱时候要身份证。当时还有个证人。
年的事情,那证人说记不起来了,大女儿的婆婆见了记者,推着车子调头就跑。谁也不愿掺合别人家的事。
最终,去银行查了底单。这个爹,果真是凭密码和本人签字取了钱。这下子,爹笑了。
女儿哭了。蹲在地上哇哇地哭,哭的站不起来。
五、当爹娘二人合起伙来欺负这干活儿最多的孩子的时候,也是将自己陷入危险境地的时候。
做儿女的,不要奢求爹娘一碗水端平,因为这做不到。他们端不平。
儿女觉得这碗水端平了,爹娘就觉得亏着谁了。
爹娘觉得这碗水端平了,保不齐哪个儿女就觉得亏。
因为大家的需求和感受,差异是相当大的,一家子人,根本没有“公平合理”一说。没处讲理,这就是现实。只能够顺应。
当爹娘的,偏心无可厚非,太明显了就不行,会有后患。做任何事情,都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别人能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超过了底线,谁都经不起。
年岁大了,需要人照顾了,刚巧身边还有个孩子,偏又是个热心且孝敬的,应该珍惜。您再不喜欢,遇到事情,也不能用对待外人的方式去对待她。
这家子人,爹老糊涂了,忘事儿了,自己取的钱、自己不记得,就报警。为啥不在报警之前去银行问问看?又为啥用“偷”这个字来质问大女儿?就因为当初办存折,她怕爹回家取身份证麻烦,好心借给爹自己的身份证吗?
总是好心没好报,总是被冤枉,时间久了,次数多了,鸡毛蒜皮满地,人心会凉。凉透了,捂不回来。到那个时候,二老靠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