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续小儿语第2集
TUhjnbcbe - 2023/6/27 22:48:00
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20

《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

第二集

开吉法师讲解

年12月25日

讲于台南极乐寺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圣学根之根·续小儿语》四言。先看第一句课文:

‘都见面前’,也就是说我们都只是能够看到面前。‘谁知脑后’,这个“脑后”就是背后的意思。那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大家背后真实的想法。‘笑着不觉’,这是说只是面笑,而内心并没有真正的了解、真正的知道。‘说着不受’,这只是在口上言语当中说出来,可是他的内心并没有真正的领受。换句话说,这就是说一个人他脸上虽然带着笑容,可是并不知道他真实的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或者只是嘴里说一说,但是内心并没有真正的领受到他真正的意思是在哪里。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不过它所说的这种人情世故的道理,其实也是很深刻的。

下一句课文:

这个“夸”就是夸奖的意思。我们往往很喜欢听到别人对于我们的夸奖,所以别人夸奖我们的时候,偏喜,“偏”是片面的意思,侧重于某个方面。别人夸奖我们,我们的内心就是非常的欢喜。‘人劝偏恼’,“劝”是规劝的意思。当别人在劝谏我们的时候,往往内心就生起了恼恨的心。‘你短你长,你心自晓’,其实我们到底有怎样的短处、有怎样的长处,我们自己的内心是最为清楚的。特别是当别人夸奖我们的时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而当别人规劝我们的时候,他所说的是好的坏的、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个都要仔细认真的去体会、去体察。

我们在《弟子规》当中也同样有学到这样的一句经文,《弟子规》当中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而在它前面的一句我们都非常熟悉,这是“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所以我们说前面我们学到《论语》的那句经文,孔老夫子教导我们要结交益友,而不要结交损友。但是我们交结到什么样的朋友,其实这个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外面的缘分,而是我们自己本身是具备怎样的德行跟品德,自然就会感召相应的朋友。所以这个道理还是从我们的心要来寻找根源,这才是真正的交友能够交到好朋友,还是交到不好的朋友,根源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到底有没有具备相应的德行。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唐朝是一个政治非常开明、社会也十分安定的朝代。能够有这样好的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归功于当时的君王跟大臣,他们都具有能够接受别人劝谏的雅量。所以在唐朝初年,我们看到唐太宗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千百年来令人们都十分怀念的这样一种太平的盛世。它是如何造就的?这跟君王能够接受臣子的进谏,他这种雅量是分不开的。

所以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铜为镜,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衣服的穿戴有没有整齐。“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说历史它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我们以古人来做为借镜的话,就能够了解到一个朝代它兴亡盛衰的原因。而“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把人做为一个借镜,一面镜子,在他身上就可以照出自己的功过和得失。因为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醒,我们本身做为一个当局者,往往看不出自己身上存在什么问题,可是有人在旁边冷眼旁观,帮你指出应该要纠正的问题、应该要改正的错误,这个是比我们自己看自己要明白得多。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贞观之治,唐太宗他能够接受大臣对他的进谏,大臣也能够勇于去给皇帝提意见,这个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一段佳话。所以唐朝的名臣魏征,他是一个很有胆量和谋略的好大臣,只要皇帝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他一定是想尽办法来劝谏他。有时候皇帝也真的受不了他的劝谏,但是魏征依然还是不停的给他提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他得到了一只很好的、很美的小鸟,他特别的喜欢,所以就把牠放在自己的手上在玩。结果突然间看到魏征远远的走过来,要跟他奏报国家的政务、国家的大事,他就赶紧把这只小鸟藏在自己的怀里。后来魏征向太宗禀报事情的时候,他就故意讲个不停拖延时间,结果最后这只小鸟就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这是因为魏征他不希望身为一国的国君玩物丧志,就是说喜欢这些好玩的东西,声色犬马的东西,最后却忽略了他做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所应该具有的责任、具有的义务。

有一次,唐太宗因为他的皇后去世了,他非常的难过,所以就在御花园当中建造了一层楼,来眺望皇后的陵墓。有一天他就请魏征跟他一起登楼来眺望。魏征仔细的看了半天,他就说:“陛下,微臣的年纪大了,我并没有看到什么。”结果唐太宗就把皇后的陵墓指给他看。魏征借着这个机会就劝谏唐太宗说:“我以为陛下是在眺望祖宗的陵墓。如果您眺望祖宗的陵墓能够和眺望皇后的昭陵一样,那么我就能够看得到了。”换句话说,他是用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来劝谏帝王。于是唐太宗后来就把这层楼拆掉了,不再日夜思念自己的皇后,眺望她的陵墓了。

魏征劝谏唐太宗停止军事的发展,而是要加强文化教育的发展,如果能够这样做,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安定,四方的这些少数民族他们自然就会归顺大唐,用不着武力去征服他们。就是他非常的重视教育。后来唐太宗果然就采用了魏征的建议,取到了很大的效果。这些要得力于魏征的劝谏,以及唐太宗能够纳谏的这样的一个雅量。

所以说通过这个历史的故事,我们体会到这段课文所谈到的‘人夸偏喜,人劝偏恼’,这是人之常情。可是能够身为一国之君,他就有这样的度量,能够接受别人对他的劝告,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同样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详的。这是发生在宋朝,我们知道苏东坡他是非常有名的一位学者。他是嘉祐年间的进士,官位也做到很高了,做到翰林学士、兵部尚书,而且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他都担任过地方官。苏东坡苏轼他是一位很精通佛法道理的居士,他在镇江的期间,听说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所以他经常就跟佛印禅师在一起交往。但是因为东坡先生他毕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又在朝廷里面当过比较高的官位,所以难免有时候就有一点比较傲慢的个性。

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学佛近期学得很有心得,所以就想要炫耀一下自己学佛的成就,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送去给佛印禅师。这首诗的内文是这样说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诗你看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赞叹佛菩萨,但是实际上内含的内容则是苏东坡先生他在夸耀自己学佛学得跟佛一样,八风都吹不动,稳稳的坐在紫金莲的上面。结果佛印禅师看了这首诗之后,拿起笔来在这首诗上面就批了一个字,就是“屁”。结果苏东坡收到了这个字之后,他就气得脸色发青,说怎么可以这样子来评价他写的诗,这简直是太过分了,所以他就气冲冲的划着船过了江,就找到了佛印禅师。他说:“刚才我给您送的这首诗,到底写得有什么不对?您竟然对本官这么不尊重。”结果佛印禅师就慢条斯理的跟他回答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所以东坡先生一听,面红耳赤,就觉得说自己确实是太傲慢了。

这个八风是指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个四顺四违,如果是真正都能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才是真正的八风吹不动。实际上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我们读了很多书,觉得自己好像落实得很好,实际上遇到境界来考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功夫还是非常浅薄的。

下一句课文:

‘卑幼不才’,“卑幼”是指的幼小的晚辈,就是指的小朋友,或者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卑幼不才”,“不才”是指丧失体面和荣誉,或者是带来耻辱,让人丢脸的事情。也就是说,幼小的晚辈往往他因为年纪小,不是很懂事,如果说长辈又很溺爱的话,他常常会在生活当中做出一些丧失体面的事情,或者让人丢脸的事。

‘瞒避尊长’,“瞒避”就是隐瞒真相、隐瞒实情的意思。对于尊长,就是对于长辈,譬如说这个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是祖父母,不跟他讲真话,这个瞒避是隐瞒。在生活中只说这个孩子有多么好,但实际上这个孩子犯的过失却没有让长辈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外人笑骂,父母夸奖’。这个孩子他的行为产生了偏差,外人都看得很清楚,所以就在背后笑话他,说这个家庭疏于管教,家教、家规不严,让孩子的行为产生这么多的偏差。可是小朋友他的父母亲或者是祖父母,并不了解这个状况,反而还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的好,平常做得非常好,就会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他的成长,确实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孩子在小时候所发生的,就是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他所做的一些错事,身为长辈要及时的去了解,去及时的纠正,他长大之后就不会再去犯同样的过错。就是很多不好的习气其实都是小时候就养成的。

我记得在小时候,跟着一些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们出去玩的时候,有时候做错了事情,那时候我们在家里是母亲管教得比较严,所以从小几乎都是妈妈在打,犯了错误是妈妈在打,然后爸爸是比较慈爱的那种性格,都会呵护我们。所以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就是因为一些事情,被妈妈拿着藤条在打。有时候我觉得很委屈,因为有的事其实是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们他们带着我去做的,或者怂恿我们一起去做的,但是母亲责怪起来,就是一定是先处罚自己的孩子。所以这是一般人说的打记性,小时候因为某些错误挨了打、挨了骂,印象就特别深刻,长大之后就不敢再去犯同样的错误。

师父上人在讲课的时候也常常提到,就是说父母跟老师确实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密切的合作,才能够把一个小朋友教好。这个确实是经验之谈,也有很深的学问在里面。所以师父上人说他在小时候,在福建念小学的时候,念小学大概也就是十多岁出头的样子,男孩免不了很调皮,有的时候在读书的过程当中跟同学们之间有了一些摩擦,小孩子彼此之间打架,这个都很难免。老师看到之后,在学校里面,当然对这几个打架的学生都要进行处分。他们那个时候体罚就是打手心,小朋友两个人打架,被老师打手心,而且在学校还要罚跪。这个确实心里很难过,觉得说可能打架不一定是自己有错,可能真的是对方比较不讲理。所以回到家里,哭哭啼啼的回去,总希望说父母亲是不是可以给自己撑腰,去评评理。可是那个时候父母亲了解了实际的情况,知道孩子今天犯了错误,在学校被老师给打了。结果师父上人的父亲当时是怎么做的?不像现在,可能如果孩子被打,这个家长都要去告老师。在从前的社会不是这样,父母亲非常懂得教育子女的原理跟原则,绝对不会纵容,也绝对不会溺爱。所以师父上人的父亲听了这件事之后,赶紧去买了礼物,带着孩子去给老师送礼去了。换句话说,是感谢老师能够这样严格的教导自己的孩子。

结果父亲这样做了之后,从此之后,这小朋友要是在学校犯了错,再被老师给批评了,或者再被老师给教训打手心了,他回家也不讲了。为什么?他不会去找靠山来袒护。为什么?讲完之后,不但父亲、母亲不会说去溺爱孩子,替孩子去评个理、去出个气,反过来还得给老师送礼物,他说一看这也太不划算了,算了,我回家我也不讲了。

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确实是父母一定要跟老师密切的配合,才能够把一个孩子教成材。所以我们看到师父上人这一生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跟小时候在家里父亲和母亲严格的管教,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这个根扎得稳,日后枝叶、花果才能够繁茂。

这句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下一句我们接着来学习:

‘仆隶’是指的仆人、奴仆,或者是下属。‘纵横’是放肆的意思,就是无所顾忌。‘谁向你说’,就是下属他如果做错了事情,或者他非常的霸道、非常蛮横,去做了一些违背主人意思的事情,“谁向你说”,这种情况主人如何能知道?‘恶名你受,暗利他得。’你看这个属下或者奴仆非常放肆,甚至是狐假虎威,做为主人,他往往不知道实际的情况,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使主人蒙受了纵容恶仆、纵容下属这样的恶名,而这个下属本身他却暗自得到利益。所以很多人仗着自己譬如说跟一个有权有势的主人在一起,往往如果他的下属和仆人管教不严,他常常会狐假虎威,所谓是鸡毛当令箭,有的时候他就会借着主人的声势,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最后他得到了利益,而不好的名声却是要主人去蒙受。

所以这是教导我们,我们治理一个家庭,或者管理一个团体的时候,就要注意会有这样的流弊发生,所以一定要防微杜渐。像这种情况,譬如说我们看古时候的章回小说,看到古时候大家庭他们生活的情况,像这种事情就时常会发生。

所以治理一个家庭,首先做为一个主人,或者是在公司当中做为一个主管,首先是他自己本身立身要正。对于下属或者是这些工人、他所用的奴仆,我们现在没有这个奴仆了,但是家里也会有一些工人或者保姆之类的,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善于教导、善于管理,才不会发生一些不应该发生的问题。

我们看章回小说里面,也是有记载古时候一些大家庭,有很多的仆人,还有甚至于是自己家的子弟,仗着自己家庭有权有势,在当地就横行霸道,去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官府本来是要治他的罪的,可是就是因为这个家庭太有势力了,连官府也不敢得罪他。最后我们看到,这一个家庭它从兴盛走向败亡、走向衰落,像这些问题往往都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所以这是启发我们,治理一个家庭,管理一个公司团体,上上下下这些治家一定要严格,不要让下面的人无端的做出一些违背伦常道理的事情。最后这个责任往往会归咎到主人或者是主管的身上,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下一句课文是:

这个‘从小’,这个“小”可以说幼小,就是说这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小的地方、小处。‘从小做人,休坏一点’,“休坏一点”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意思,即使这个恶事再小,我们也不要去违犯。‘覆水难收,悔恨已晚’,“覆水难收”是说我们立身处世一旦做错了、一旦败落了,万悔难追,你想要后悔都来不及了,所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要回头已是百年身。所以说一个孩子我们从小教导他,立身处世就不要有一点点的,这些恶事都不要纵容他,不要让他学坏,否则他小时候做一点点的恶事,我们不去纠正他、制止他、去惩罚他,等他长大了之后,可能做的这个事情,这是父母管教不了,最后怎么样?官府来收拾他,国家法令来制裁他。这个时候,做为父母亲再后悔说小时候没有教好、没有管好,真的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刘备他当年在临终的时候留下了遗诏,这个诏书里面写给他自己的儿子,就特别谆谆的告诫自己的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当中一点点的善事,你觉得好像这个事情这么微不足道,我需要去做吗?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心,大善都是从小善一点一点的积累而来的。勿以恶小而为之,你觉得这个事情,我偷人家一张纸,或者说我骂人家一句脏话,觉得这个事情好像很小,可是小时候如果疏忽了这些细节、这些小事,长大他做出的恶事那就无法收拾。这是说我们在治家、在教子的时候,要注重这些小恶小善,要及时的劝导、教导,及时的去更正。

这里有一句覆水难收,这个是在历史上有典故的。有一个说法,这是出自晋朝王嘉的《拾遗记》。有说到这是姜太公,他的妻子马氏,因为在姜太公还没有发达、还没有被君王重用的时候,家庭也是非常贫苦的,所以他的太太受不了这种苦,就想要离他而去。等到姜太公被周文王重用了之后,已经富贵显达了,他的夫人(前妻)又来求他要再复合。所以这个时候姜太公就取出水泼在地上,让她取回来。当然,我们知道这个水泼出去是取不回来的。所以姜太公就跟她说:“若能离更合,覆水定难收。”妳说水泼出去难收回吗?如果妳说离了还能再合,除非妳把这个水还能再收回来;换句话说,这已经是无可挽回的局面了。如果当初在我们同甘共苦的时候,妳能够坚持忍耐,坚守着这个家庭,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共富贵。

另外一个记载,说这个覆水难收是发生在朱买臣身上的一个故事。我们知道朱买臣他是汉朝人,是汉朝会稽人,他这个人学问非常的好。当时有一个人叫严助,就觉得朱买臣这个人很有学问,也很有德行,所以就跟朝廷推荐了这个读书人。而汉武帝在召见他的时候,就发现他确实是很有学问,所以就把他拜为中大夫。当时东越叛乱的时候,朝廷就任命他做会稽的太守,去讨伐东越。结果他在讨伐的过程当中很有功劳,所以就升了官。这是汉朝的一位大臣。

但当朱买臣他还没有被朝廷重用的时候,他也是过着非常穷苦的生活,因为家里很穷,所以当时他每天都要上山去砍柴,卖柴来维持生计。但是因为他很爱读书,所以他一边挑着柴,一边还在那里读书。结果他的妻子也是没有办法忍受这种穷苦的生活,觉得他这样继续下去,每天只是去卖柴,读点书,这没有什么出路、没有什么前途,所以就主动要求跟他分手。当时朱买臣就劝她,他说:“我将来一定会富贵显达的,等我富贵之后,我们会过上很好的生活。”但是他的妻子就不相信,她觉得说,他一天到晚也只是砍个柴、读个书,这将来还指望能有什么富贵?结果她就跟他离婚了,就改嫁给一个农夫。

不久之后,朱买臣就是因为得到了严助的推荐,他就当了会稽的太守,当了官。他要在去赴任的路途当中经过了吴县,这个吴县的县令一看,这个新官上任,他赶紧就找人来打扫街道,正好朱买臣的前妻跟她后来改嫁的这个丈夫,也一起在那里打扫街道。最后她惊讶的看到,他们打扫街道要迎接的这个大官,居然就是自己的前夫朱买臣,于是她就走上前去,希望还能够再跟他结合。

朱买臣这个时候就叫人拿来一盆水,泼在马的面前,就对她说:“如果妳能够把这盆水再收回来,我就答应妳。”那我们想想看,这个水泼出去怎么可能收得回来?所以他前妻看了之后就非常的羞愧。这个故事就是覆水难收的故事。

所以这里通过覆水难收这样一个典故,我们能够体会到这句课文,“覆水难收,悔恨已晚”。在这个公案当中我们看到,做为一个妻子,她如果有远见,能够忍耐得了眼前的痛苦,眼前的贫穷困苦,安贫乐道的话,她就有这个福分能够跟她的丈夫将来共同享受富贵。可是当妳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妳却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自己离开了,当丈夫富贵显达的时候,哪有可能这个时候再让妳回来,这是违背人情的,是吧?所以这是用覆水难收来说明这个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

下一句课文:

这个‘贪财之人’,就是他非常贪图钱财,这样的人‘至死不止’,到死了他都没有办法停止他对钱财的贪求。‘不义得来’,“不义”就是说的不义之财。也就是说用不正当的手段所得来的钱财,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付与败子’,全都把这些钱财留给了败家子,这是不务正业的这样的人、这样的孩子。

我们说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以说在现在的社会当中特别的明显。真的是应了《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人们什么仁义道德往往都不顾及,心心念念想的就是钱财,希望赚得更多的钱。但是钱财也是要取之有道,也是要自己命中有这样的一个福报,才能够守得住。在《大学》当中有这样的一句经文,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就是违背道理的意思。也就是说钱财如果是来源不正,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的,将来一定会通过某些方式,这些财富又离你而去。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说这个钱财外人夺不去,可是有一些败家子生到了自己的家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最后把自己的整个家,这些祖祖辈辈积下来的钱财全都败光了,这种事情是常常发生的。

所以我们要相信财是五家共有,在佛法当中说的是真实不虚。这佛经说“财为五家共有”,不要以为说这个钱财都是我们自己的。如果认为这个钱财都是我们自己所有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财为五家共有。你看这五家当中有包括,第一就是火。譬如说我们看到有的饭店它着火了之后,一把火,几千万的财产全部都损伤了。包括我们在澳洲、美国看到这些森林大火,因为有的季节它的气候非常的干燥,森林很容易起火。有一些豪宅是好几亿资产的豪宅,在短短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内,这大火就全部把它烧光了。所以是财是五家共有,这第一个就是火,水火无情。

第二个是水,也有可能这些突如其来的水灾,也会把我们的财产,钱财、房产能够把它淹没掉。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是除了水火之外,还有小偷。我们知道小偷他不会天天盯着穷人的家里想着去偷,他看中的肯定是家里有钱的,这样的情况他会去偷。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是官府。我们看从前在古时候社会帝王专制的时代,如果一个家庭他犯了罪,或者说被冤枉的也好,或者说是他真的犯了罪也好,被政府去抄家,这个时候他家里的钱财全部都被没收光了。这是第四种。

有人说我这四种我都没有遇到,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就是败家子。你看这个败家子,他生到家里来,这是躲都躲不掉,有时候祖祖辈辈经营来的产业、家业,好几代的这些家产,结果到了败家子的手上,可能几年的工夫就败光了。这种案例在现实生活当中是很多的,譬如说有一家老字号的商店,这个老字号的商店也是经营得非常的成功,原来它的老板夫妻辛辛苦苦经营下来的这个产业,被他的儿子一天当中就输光了。结果这个商店的名称现在还在,这个公司、这个商店还没有换名字,但是老板已经换人了,这就是败家子的典型的例子。你看这父母亲是多么辛苦,经营了这么多年,结果被他的儿子一个晚上就给输掉了。所以说财为五家共有,这是非常脆弱的。

我记得何老师在讲因果故事的时候,也曾经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他说有一个人他是在卖东山鸭头,卖烤鸭,每天他就在那里卤鸭肉,赚钱赚得很多。他赚了钱之后,就拿着这个钱去买房地产,就买了很多的房产,非常漂亮的风景的地方都有他的别墅。但是因为他就是赚钱赚得太过瘾了,他买的这个房子一天都没有享受过,他每天还是在那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每天在那里卤鸭肉。到了休息的时候,他就拿着他这几张房地产躺在床上,一张一张的欣赏一下,这就是他最幸福、最快乐的这样的一种享受,就一天都没有去住过。到后来,因为杀业太重,这个老板有一天突然就暴病死了。结果你看,赚了这么多钱,最后,这一辈子的积蓄自己不但享受不到,还留下了很多杀生的这种业力要去偿还,所以真的是得不偿失。

我们这个课文里面谈到“贪财之人,至死不止”,你看,他到死了都还没有想到要停止赚钱。往往如果这个钱财来得不正当,譬如说是杀生得来的钱财,或者说是从事于一些不应该从事的行业所得的钱财,最后这个果报,不但是自己家里的儿孙可能会把这个钱财给败光,也很可能这种业力都会延续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我记得有一位同修他就分享过,以前因为不懂因果,所以他从事的行业都是很不好的行业。譬如说他曾经开过一个做香肠的工厂,每天要去做猪肉的香肠,伤害了很多众生。因为有时候他们杀猪的时候,那个猪死得都非常的痛苦。后来他们改行了,结果那时候因为不懂佛法,也没有说真正的去了解因果的道理,所以他们就开了一家网路游戏的这样的一个店,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喜欢打网路游戏,他们觉得这个钱很好赚,结果就跟夫妻两个和家人又开了一家游戏机的店。

结果这些行业做没多少年,果报就报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后来这个孩子脑部就长了一个很大的瘤,脑瘤,结果去看了很多医生都看不好。后来这个母亲她也学佛了,这时候她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家里去做了不应该做的这些行业,危害了很多的孩子,他的身心的健康都受到伤害。所以这个母亲非常的后悔、非常的忏悔,她就努力的去断恶修善,她每天都读经念佛回向,而且经常的去放生,因为以前杀生杀得太多,现在她就常常的去放生,去买放生命,去爱护这些动物。而且再也不做这些伤害别人的行业,她后来改去卖服装,去做一些比较不会伤害到别人的行业。就这样子不断的读经念佛、断恶修善,结果她儿子这个脑瘤,本来医生是说几乎是没有办法治好的,后来再去做检查的时候,他的脑瘤奇迹般的就好了,就是已经缩到一个可控的范围,几乎就是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了。结果这个母亲非常的感恩佛菩萨给她的这个教诲,所以就更加认真的去修行、去断恶修善。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财,我们在这个世间从事一个生活的行业,一定要选择一个正当的行业,否则我们纵使赚了再多的钱,最后本来是要留给自己的孩子,最后自己的孩子都要跟我们去背负这个因果的债务。甚至于有些败家子,这一辈子就把这个钱财都败光了,这个家庭就陷入了很深的痛苦当中,这都是因为我们不明了事实真相所造成的。

这句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请接着看下面这一句:

‘便宜’指的是小小的利益,就是人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这些小小的利益。但是‘我得’,就是我得到了,而‘人不’,人,这个“人”就是指的别人、他人。别人、他人,这个便宜被我给抢去了,那别人就得不到这个利益了。所以说‘亏人是祸’,让别人吃亏、让别人损失,这是灾祸。而‘亏己是福’,如果是我们自己吃亏,这个才是真正的福报。所以我们看到,人己无两得之理,这个便宜如果我抢去了,别人就得不到了。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抢的好,要真正知道吃亏是福的这样的一个道理。

师父上人也教导我们,要在生活当中真正认识到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为什么?因为我们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非常重要、非常重视的是一个真诚心,也就是说我们对别人要有一种真诚心,千万不要害怕吃亏。很多人斤斤计较,一点都不肯相让,结果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占不了真正的便宜。所以人家欺骗我们,我们用真诚心来对待别人。有的人觉得说这样好像很吃亏,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一个人方向、目标是不相同的,我们心心所求的,是希望跟圣贤佛菩萨为伍,而不是继续在六道轮回里面去做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在这轮回里面不断的流转,我们的目标跟方向是不相同的。所以在这个世间,我们既然希望能够达到圣贤佛菩萨的一个境界,我们的内心跟修为就要跟圣贤佛菩萨相应,而不是跟凡夫相同的。如果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肯吃亏、不愿吃亏,寸步不让、斤斤计较,而且对人都用虚伪心,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很虚伪,喜欢骗人,那我也同样用虚伪的心去对待别人,这样就永远没有办法跟圣贤佛菩萨的心、跟他们的境界相应了,而是永远在轮回里面转圈圈,在打转。

如果说别人欺骗我们,我们愿意用真心来对待他,将来我们的去处是不相同的,我们跟佛菩萨生活在一起,而他还继续在搞轮回,你看这个果报就不相同。所以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真正的搞清楚。

其实很多事情,你表面上看好像很吃亏,实际上在一个明眼人的眼里,在古人的眼里,因为古人确实读圣贤书,有智慧也有德行,他看到一个人很吃亏,表面上好像损失了很多的钱财或者利益,但是实际上这是真正的福报,吃亏是真正的福报。你看有的人为人处世非常的厚道、非常的憨厚,看起来好像一点都不聪明的样子,特别的老实,像这样的人,就是古人所说的难得糊涂。就是看到他好像是糊里糊涂的,怎么什么事情都抢不过别人、争不过别人,遇到什么事情好像都是很吃亏的,但实际上这样的人真正是高明的人。这是别人看不出来,实际上他是真正的聪明人。

所以这种糊涂真正是老实、真正是可贵的,为什么?他和圣贤人、他和佛菩萨是完全相应的,他将来的去处跟一般的凡夫是不相同的。所以你说他不竞争,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要,财色名食睡这些他都能够放下,世间人觉得这种人怎么这么糊涂,实际上他不了解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真正是有福报的人。

我记得我小时候,当小朋友的时候,就很喜欢去跟人家争,什么事情都喜欢去抢,好的东西,外公买的灯笼,最漂亮的灯笼一定是我当姐姐的先拿到,我的表妹她总是拣最不好的,就是其他的兄弟姐妹全部都拿到了之后,剩下的才是她的。我有一个表妹,她从小就非常懂得礼让,好东西都让给姐姐,都让给她的兄弟姐妹。我小时候就很喜欢争,什么好东西,这弟弟妹妹都要进贡来给我。但是这个妹妹你看她,从小她就很懂得友爱、很懂得礼让,结果她一辈子老天爷就特别照顾她。就是后来她一路读书都非常的顺利,而且读了中文系之后,她当一个国文老师,到处去教学生,跟大家结的缘都非常的好。而且她每次考试,只要她去考,一定会考中,从来没有考不中的。生活上面就感觉到处处都能遇到贵人,她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有贵人会来帮助她,来帮助她解决困难。

所以我就看到说一个现实的例子,吃亏真的是最有福报的。肯让人,肯忍、肯让,什么好处都愿意让给别人,所以她一辈子人缘就特别好,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所有的同学、朋友,都非常喜欢她。

也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也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就是发生在我们的一个长辈的身上。我的母亲有一个姑父,他是前几年活到一百多岁才走,非常的有福报。当时他们家在分财产的时候、分家产的时候,一般兄弟姐妹在分家产总是会争,要把好的这些田产都要分到自己的手上,不好的这些就希望给别人,这是如果没有受到好的教育,都是人之常情。我母亲的这个姑父他从小就非常能让,在分家产的时候,他就跑得远远的,不去跟他的弟弟妹妹争,等他弟弟妹妹把这些土地田产都分好了之后,剩下的才是他的。结果最好的土地都被弟弟妹妹给分走了,剩下的地都是一些当时很不值钱的,都是路边的那种没有办法种田的这种坡地,或者是路边的地,在农业时代是很不好的这种土地,最后都留给他了。他也不在乎,从来跟人家都不争不抢的。

结果风水轮流转,过了没几年,他的弟弟妹妹抢到的土地都变得不值钱了,反而他最后分到的这些地,因为在路边,政府要修路,结果那个土地涨了好多倍,最后那个价值就值好几个亿。结果他儿孙最后要缴这土地税都很头疼,这土地太值钱了,每年要缴税,缴得很头疼。结果他分到了最差的土地,最后变成最好的了,政府要做一些公共的设施,都需要他们家的路边的这些地。

所以我们看到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什么时候学会吃亏忍让,这些福报都还是自己的,绝对是跑不掉的,不要以为说抢来的、占来的才是自己的,这个是不保险的。

下面这个课文是:

我们看这吕先生所作的《续小儿语》,全都是人生的经验跟智慧,我们深入的去学习落实,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确实,立身处世,我们就知道应该要怎么样去进退应对。

‘怪人休深’,“怪”就是责备的意思,就是责怪别人不要太深。‘望人休过’,“望”是盼望的意思,就是对于别人的期望不要太高,“过”就是超过。‘省你闲烦,免你暗祸’,“闲烦”是烦忧的意思,就是跟正事没有关系的烦忧;而“暗祸”是指灾祸,而且这个灾祸往往是,“暗”就是它隐在暗处,隐在暗处是你看不出来的这种隐藏着的灾祸。

所以这句课文是教导我们,我们责怪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太深,对人的期望也不能够太高,这样就不会失望,省得心里烦恼,而且也可以避免很多没有办法预测的灾祸。

所谓的“怪人深,则祸必不测”,我们对别人责备、批评、处罚如果太过的话,可能就会有没有办法预期的祸患会出现。同样,如果我们对人期望太高,譬如说有的父母亲望子成龙,对这个孩子给他报了很多的这些特长班,今天去弹钢琴,明天去下国际象棋,后天去学国画,就是简直十八般的武艺希望孩子从小全部都掌握,对他期望太高。结果是怎么样?“心必不遂”,最后这个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学了,一说到学习就很不高兴,从小就厌学。所以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有这种拔苗助长的心态,就总希望禾苗一夜之间能够长成,而忽略了这个孩子本身他的才性、他的资质,而不能够引导他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来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小朋友的时候,也是要注意因材施教,就是了解他本身的根性,顺应他自然的一种天性来引导,不能够对每个人都期待太高、期望太深。

所以《太上感应篇》当中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我们看这里说“免你暗祸”,太上老君曾经说过,人的祸福本来是没有一定的门路,全都是自己感召而来的。我们结合这句课文就能够体会到,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些无端的烦恼?为什么会产生一些暗中而来的灾祸?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本身所造成的、所引发而来的。

宋朝的灵源禅师曾经向伊川先生说:“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这是我们后面也要谈到的祸福相生的这样的一个道理,祸福相倚。为什么祸能够生福?就是当一个人,当他面临的危险或者是遇到灾难的时候,他能够很认真的想要祈求平安,并且他能够深入的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也就是我们遇到这些困境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想办法,如何能够突破这些困难跟灾难,去想到平安的道理。

像我们现在在当前这个世界上,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之一,就是气候变暖的问题,这个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过去因为我们在物质上,工业各个方面过度的发展,所以导致整个地球的生态遭受到很大的破坏。而当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人类就开始要冷静的来思考,如何才能够解决这个全球变暖的问题。确实很多生态的变化,已经给人类敲响了一个警钟。

譬如说我们看到很多北极的冰、南极的冰大量的融化,生活在这些地方的这些动物,牠都没有办法能够正常的生活。有很多北极熊本来牠们都是在冰上,现在因为海水融化的关系,牠们可能游很远很远的路,都没有办法找到一块冰。所以这个气候的变化,给我们地球的生态带来了很严重的一个影响,这个时候人类就会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到底做错了什么。

所以我们去欧洲的时候,就特别的能够感受到,有许多非常有爱心的、响应环保的这些人士,就积极的在配合这种节能减碳的一些行为。譬如说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尽量不要用塑胶的这些用品,减少用塑胶袋,最好自己都能够拿着一个环保袋去购物。又譬如说,在欧洲我们看到有很多人他们也是希望地球母亲能够减少碳的排放,不要继续再发烧了,所以他们出行的时候,都会选择去用这些比较环保的方式来出门,减少过度的使用汽车,过度的使用这些会造成空气污染的交通工具,就希望我们地球的家园,可以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减少我们的欲望,减少我们对生活物质上的一些要求,能够让地球慢慢的降温,不要继续再发烧发热。

你看我们人类这种贪婪、这种贪欲,我们不但是伤害到我们自己,连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小动物,还有这些植物,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跟伤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大家都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说,我这一辈子活过了就完了,那我们有没有想到说子孙后代怎么办?我们有没有给他留下一个纯净的天空还有清澈的水?我们也不能想说,只要我们人类过得好就好了,你们动物,那你该去做什么,该去怎样生死,跟我没关系。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既然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当我们地球的任何一个成员出现问题的时候,哪怕牠是再微小的动物,牠对整个生物链、对整个生态的影响,如果牠一旦是灭绝了,牠对于整个生物链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直接也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活。所以说我们考虑任何问题,不能够只想到自己,一定要为子子孙孙们去考量,也一定要为跟我们同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这些动物、植物,把它看成兄弟姐妹一样去看待,做为一个整体。

所以说我们现在人类社会确实是遇到了许多的难题,这些难题也都是我们自己所造成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我们自己做起。所以佛经当中说,贪心所感召的是水灾的果报,瞋恚心会感召火灾,愚痴、内心不平、傲慢,这些都会感应到许多相应的灾难,愚痴感应的是风灾。像我们现在都舍弃了圣贤学问,不去追求人类真实的智慧,这个时候人们每天都去发展科技、发展工业,去发展这些物质的享受,最后招致的结果就是,这种愚痴的行为会感应的是风灾。如果是傲慢,所感应的就是地震这些灾难。所以说,我们遇到了现前所面临的问题,其实要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息灭贪瞋痴,放下我们过度的贪欲、瞋恚这些烦恼的话,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就都能够改变成一个美好的、和谐的世界了。

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祸福相倚,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个状况,如果能够提醒我们深刻的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个祸就能够转变成福。

灵源禅师接着说:“福能生祸。”为什么这个福,一个人他的福能够转变成祸?这个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我们生活在安逸的、平顺的环境的时候,不能够考虑得很长远,去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好准备,过度的放逸,甚至于是放纵自己的奢侈、逸乐的念头。因为我们人总是有这种惰性,喜欢享受、喜欢安逸,喜欢过这种生活;言行举止又骄傲懈怠,这个是非常要不得的;如果又非常的傲慢,又很懒散;尤其处事轻率,我们遇到一些事情,去处理得不恰当,很随意的去处理,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它;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你看我们有傲慢的态度,又会去欺负别人,这个时候,纵使我们生活在非常安逸的环境里面去享福,可能后面的灾难就会随之而来。

所以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是我们日后在学习《太上感应篇》的时候,还要继续再深入的来学习。从这里我们就看到,当我们真正对于伦理、道德、因果、圣贤宗教教育能够深入的去学习的话,这里面所教导我们的智慧跟经验,确实是可以帮助我们消灾免祸,能够灾消福来,这个是许多人都非常期望的这样的一个好的果报。这个是要从学习圣贤的智慧学问,并且落实圣贤人的教导,一定是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的。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底下的这一句,“怪人休深”这一句我们就学到这里。下一句是:

这里‘好衣肥马’,这是说一个人他每天都是丰衣足食,到处去吃喝玩乐,过着喜气洋洋的生活。‘醉生梦死’,“醉生梦死”是形容一个人他糊里糊涂的活着,就好像生活在醉梦当中一样。‘谁家儿郎’,你看这样的孩子,要是每天都是这么生活的话,人家往往会说,这是谁家的孩子?我们看要被人家问起这句话,感觉上脸面都过不去。一个人每天悠悠忽忽、糊里糊涂,好像都在作梦一样;换句话来讲,他从小就没有订立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好像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要来享受的,就是过着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果一个孩子他从小就是只知道吃喝玩乐,每天都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想来做什么,也很难期望他将来长大能够有所成就。而且这样的生活行为也会让父母亲蒙羞,觉得说邻居、朋友都会暗地里笑话跟指责。所以我们不能够从小养成这样的不良的习惯。

下一句课文:

‘正人君子’,我们说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就像《弟子规》所说的,“流俗众,仁者稀”,“正人君子”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当中,往往不容易立足,所以恶人都非常不喜欢这些正人君子,‘邪人不喜’。‘你又恶他’,这个“恶”就是厌恶的意思。你却偏偏又招惹了这些小人,你又很讨厌他,‘他肯饶你’,他怎么肯饶过你?

这个话,我们从这句字面上的意思也能够体会到,所谓小人不能够得罪,就是这样的道理。所以说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就曾经教导我们:“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是夫子在《论语》当中的一段话。这个“疾之已甚”,雪庐老人在讲解《论语》这段经文的时候就教导我们,“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你可以得罪十个君子,但是不能够得罪一个小人,小人不能得罪。这也是前人教导我们的一个处世待人的智慧。为什么?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小人他本身的心量、气度就非常的小,斤斤计较,他非常在意,你给他施的恩他也许不一定报,但是如果跟他结了怨,他可能念念在心,想办法就要报复。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这个小人跟君子是不同的,君子你要是什么时候得罪他,这是没有关系的,他不会跟你计较;可是对于这些小人,也就是说他内心没有仁爱之心,遇到什么事情你要是得罪他,他一定什么时候就想的要来报复。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遇到这种人,就不能够体现出你对他非常的厌恶,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在言语、行为当中一不小心就得罪了这些人,将来彼此之间就会产生许多冤冤相报的不好的这种结果。

所以雪公老人教导我们,对于这些没有仁爱之心的小人,我们在表面上不能够太过分,要能够过得去。你看有的人他就是那种嫉恶如仇的人,眼里容不了一颗沙子,看到这些人他就马上想办法,就是跟他正面的去产生冲突。雪公老人在这里也教导我们,我们平常不能够这样,就是说内心要刚方正直,可是我们外面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圆融。也就是说我们把他看得很清楚,知道这个人本身他不是君子,他是一个小人,这个我们内心很清楚,可是我们在接待应对这些人的时候,又要处理得很圆融,不要跟他处处冲突对抗,这样我们才不会造成雪公老人在这里说的,造成天下大乱。所以佛门说的忍辱,真正的君子好人他不会让我们天天在这里修忍辱的,你要忍的都是恶人、都是坏人,所以这个忍辱的功夫在这个地方就要充分的体现出来。

佛门非常的平等,佛家可以说不管你是好人也好、恶人也好,佛菩萨是平等的在教化跟照顾。所以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什么样的人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对好人跟恶人要一视同仁,不能够跟这些恶人产生尖锐的冲突,这样是不妥当的。所以圣贤人教我们的这些智慧,都是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处处可以把每件事情都处理得非常妥当。

雪公老人在这里就举了例子,就是说为什么说小人不能得罪,这在历史上的公案就太多了。雪公老人说,在东观有一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的人看不起一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他很穷,而且人们都非常讨厌他。可是这个读书人后来他去读书考试当了县官,就成了这个地方的地方官了。结果他年轻读书的时候,还很贫穷的时候,被人家看不起的这些事情,他就放在心上,怀恨在心,就想办法要去报复东观这个地方的百姓。所以说后来这个知县被人家称为灭门的知县,最后把以前得罪他的人他都给害了。所以这是说,小人如果说你伤了他的自尊,或者是说对他嫉恶太甚的话,他以后的报复可能会是很严重的,这是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都要注意这些事情。

又譬如,雪公老人这里又举了一个例子。当然这个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可是也是重在提醒我们,一定不能够疏忽这些生活的小事,生活的处事待人接物的这些原则。他举出从前张献忠在贫穷的时候到处去乞讨,结果有一个女人就拿脚去踩他。后来张献忠我们知道他起兵造反,他就对于以前受到的这个侮辱放在心上,所以到了一个地方,他就先把这个地方女人的脚砍掉。你看为什么会最后造成这样的一个恶果?这也是孔老夫子在这句经文讲的,“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我们对于这些小人,对于这些恶人,如果我们对他的厌恶表现在外面太过分的话,最后会把他逼到去作乱生事的这样的地步,所以对于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下一句课文是:

这个‘用度’,就是说我们每天生活支出的这些费用等等。我们今天所用的这些都是‘前日积下’,今天的用度要在前几天就把它筹划好、积累好。‘今日用尽’,如果今天就把它用完了,‘来日乞化’,明天来日就要开始去乞讨了。这是说其实我们人生的福分都是有一定的定数,如果我们不能够节俭平日的用度,花过头了,可能到以后就没有福报了。这里说到,譬如一石粮食,你一天吃一升,就能够吃一百天;一天吃一斗,就只能吃十天;如果一天吃一石的粮食,那么这些粮食只能够用作一天的用途,这是自然的道理。

同样,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也说过:“好勇疾贫,乱也。”这个是在《论语》里面所讲的。雪公老人在讲这段课文的时候也谈到,因为儒家的学问都是用来办政治,也就是说一个人他学了儒家的道理之后,将来他读书、做官,他就可以去治理一个地区,去能够把这个社会管理得很好,是着重在政治方面。这里说好勇疾贫,就是说这个人他虽然是很勇敢,但是他不能够安于贫苦;换句话说,就是说他非常喜欢享受,太苦的日子他受不了,是这个意思,有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不能够忍受、不能够忍耐。当然我们知道,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哪个人不希望过上富贵的生活?这人的欲望他本来就是如此,就是喜欢富贵。而贫跟贱是人之所恶也。你说有谁喜欢穷苦贫贱?没有人会好像天生就喜欢过个穷日子,是吧?要让大家都很富有当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说欲是深渊,欲无止境,人的欲望它是无穷无尽的,是没有底限的。

所以自古至今所有的这些帝王,我们说古圣先贤、三皇五帝,他们都是非常提倡节俭的,我们看尧舜他就是这样子。对于享受这个方面,我们看他们上古的这些古圣先王,都是“菲饮食,卑宫室”,他平常的生活都是非常简朴、非常节俭的。但是他虽然是节俭,他的德行却是非常的深广,做为一个君王,他的德行能够流传千古,在人格上是超过普通人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你看圣贤君子他会安于贫困。所以对于好勇厌贫的人,要想办法去安顿他。你看像历史上黄巢、张献忠这些起兵作乱的人,都是属于这种非常勇敢,而他又厌恶贫穷,不甘心过着贫困的生活,是这样的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特别要注意,在教育方面就要注重俭以养廉。我们看到许多历史上的家训,这些贤德的父母,都是教导自己的儿女一定要节俭,俭以养德。人的欲望本来就无穷无尽,如果小时候,当他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你就让他无止境的,就想要星星不敢给月亮,想要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想要玩什么就给他玩什么,长大他这个欲望一旦是打开了,那真的是无穷无尽了。

我记得小时候,像我们跟父母亲要糖果、要好吃的东西的时候,那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记得我小的时候,三四岁,那个时候出了一种很好吃的点心零食,就是一种用一根面粉做的棒子去沾巧克力,那个巧克力是很软的,当时沾到巧克力配着吃那种零食,那时候刚刚出来很新奇,就特别想要吃。结果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是,必须要一二个礼拜都表现得很好,才可以考虑能不能买给妳吃。虽然在家里是独生女,但是父母亲也不会娇惯,不是说妳当时想要什么,父母马上就满足妳的需求,我们家里管教子弟、管教儿女都不是这样的。你要吃一样东西就是要乖乖的,这一个礼拜、二个礼拜都表现得很好,然后父母亲才会买给你,不是你想要什么马上就想尽办法的去。我们说现在的父母都很喜欢当“孝子”,孝顺儿子、孝顺孙子,那么这样往往把孩子从小就惯坏了。所以俭以养德是非常的重要。

我们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也是在《太上感应篇》当中的故事,也是给人很大的启发,叫做“逸乐过节”。这是说在元朝的时候,有两个太学生,这两个学生非常的凑巧,他是同年同月同日还是同时生的。真的是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巧的事情了,整个八字合起来,算起来他整个命运应该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果然这两个同学,他们是同时考中了乡试,而且又是同一天选官派任,同一天当了官,你看这之前的福报都几乎是相同的。结果有一个同学他就被派去在鄂州当了教授的职位,而另外一个同学被派到黄州当了教授的职位。可是没过多久,这个黄州的教授他就死了。他死了之后,这鄂州的教授他就非常的惊慌、非常恐惧。为什么?因为跟他是同年同月同日还是同时生的,这个福报几乎相同,他觉得他死了之后,他觉得可能我的命也活不久了,所以就把自己的后事料理完了。可是过了几天之后他还活得好好的,没有死,他就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就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就拿去黄州的这个教授他的灵前去祭拜他。他就在他灵前哭,他说:“我们俩是同年同月同日又是同时生的,你看我们去考试、去做官,我们的这个时间几乎都相同、命运都相同,但是今天你却先离我而去,就算我现在就死,跟你相比也是晚了七天。所以你要是地下有知,能不能给我托个梦,来告诉我你现在的情况。”那天晚上他就梦到这个黄州的教授给他托梦说,他说:“因为你平常日常的生活当中是非常的节俭、非常的勤俭的,所以你会活得很长寿。而我为什么会这么短命?就是因为我享受过度,没有节制,所以才会有这个短命的果报。”

这个故事也是对我们很有启发,也就是说就应了我们学习的这句课文,“今日用度,前日积下。今日用尽,来日乞化”。就是说我们的福报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真的要省着点花,否则我们看元朝时候这两个学生,两个人的命运是如此的相同,可是为什么一个学生他年纪轻轻很短命就死了,而另外一个学生就能活得很久?其实他们两个的差别就是这个学生他非常节俭,所以他的福报没有用完,他就比较长寿。而他另外一个同学短命而死,就是因为他平常非常的挥霍、非常的浪费,把自己命里本来有的福报提早就享受尽了、就享受完了,所以最后才会有这样的一个果报。

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古人古圣先贤他们所表演的,即使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像尧舜这样圣德的君王,他们也绝对不会去奢侈浪费,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的艰苦朴素的。这个是给我们后世,无论是做官的人,甚至是当了一把手,做了国家的领袖,哪怕说我们是在一个公司团体里面做一个主管,我们都要认真的来反省,尧舜禹汤他们这些明君圣王,当年他们做为天子的时候,他也不会随便的去享受、去享用自己的福报,而是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这样首先他以身作则,就能够体会到百姓生活的艰苦,同时俭以养德,这个古圣先王做出这种简朴的德范,也是做一个表率。后世之人看到都知道说,即使我是在高位,我也不能够过分的享用自己的福报,而是要把自己的福报能够分享给天下的老百姓共同来享受,能够念念的为百姓着想,这样的福报才是真实不虚的。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还继续来学习《续小儿语》。

1
查看完整版本: 续小儿语第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