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劳动节致敬大白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同,共
TUhjnbcbe - 2024/2/25 16:5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陈晓丽通讯员张静林雨

与病毒赛跑的日子里,同心战疫的一抹“白”,成为最有希望的颜色。一袭白色征衣,一颗火热丹心,一双仁心妙手,何惧疫魔汹汹?问是什么支撑他们坚守,千言万语汇聚成“大白”这个共同的姓名。

机场“大白”:

为了练习采样技巧,他让队友在自己身上练手

机场是阻挡外来疫情的重要关口,来自山大二院第二手术部的马帅便在这里忙碌,为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机场“大白”的主要工作是为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国外疫情复杂,黄码甚至红码(已转阴)旅客都很常见,马帅检测的首个航班就是混杂着黄码、红码旅客的多人的航班,“开始确实紧张,但看着慌慌的旅客,他们的眼神中写满了焦虑,我们就必须让自己镇定下来,这样才能安抚他们。后来就适应了,只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就是安全的”,马帅说。

高风险对核酸采样提出更高要求,入境人员都要进行鼻拭子采集。为了练习采样技巧,培训时马帅作为男队员,自告奋勇的充当“陪检模特”,让队友练手,棉签从鼻深入鼻咽部,旋转3圈,停留15秒,再旋转3转,其酸爽不言而喻。

语言不通也增加了机场检测的难度。为了方便交流,“大白”们学习了韩语、德语、俄语的常用语,还制定了“采样岗常用语音一本通”。马帅在机场度过了小年、春节、元宵节,“虽然没能和家人团聚,但我在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马帅说。

医院核酸门诊“大白”:

最多时每天人次,甚至人次的检测量

核酸检测门诊可以说是疫情防控的晴雨表。山大二院胃肠外一二科病区的李兴国从1月25日抽调到核酸门诊,已经坚守3个多月。

一个窗口,一台电脑,一堆拭子,就是核酸门诊“大白”的全部武器。“辛苦是肯定的,因为辛苦,也很容易被感动”,李兴国说,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有冷水,冬天刺骨的寒风从窗口肆意呼啸,加上快速手消的冰冷,再用冷水洗手,寒意顺着双手渗进身子里,透心凉。

医院了解情况后,很快就为核酸门诊解决了热水问题,暖暖的水流顺势流下,包裹着双手,暖意也沁满心田,仿佛能驱散疲惫,“大白”们瞬间就满足了。

核酸门诊工作量最大的时候是3月下旬,每日人次,甚至人次的检测量瞬间压在团队7人肩上。为了应对这一紧急突发情况,医院迅速调配人员,解核酸门诊燃眉之急,这对于坚守的7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保障了核酸门诊的正常运转。

“我们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李兴国说,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很多同事放下手头工作,呼之而来,在我们运转正常后,他们又悄然离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就是我们二院人的风采”。

负压转运车上的“大白”

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妻子也在抗疫一线

为阻断疫情传播,感染者、密接者需要转移到隔离区,负压转运是其中重要一环。山大二院院前急救科医生赵云发便是一名转运“大白”,此刻,他正同战友一起“连轴转”的忙碌在防疫一线。

4月8日,济南市急救中心启动对疫情转运人员的闭环管理,赵云发克服困难,加入第一批次为期14天的闭环管理车组。他们24小时待命,安全高效的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转运任务,赵云发说“转运中有古稀老人、也有婴幼儿,他们紧张的神情、渴望的眼神,都是我们继续奋斗的动力”。

第一批次闭环管理结束,赵云发本该交接换岗,医院人手短缺,于是赵云发毅然选择留下,这意味着在又一轮14天闭环管理期间和接下来的14天隔离观察期间,他都无法见到家人。

赵云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了,他的妻子也奋斗在防疫一线,常常加班到很晚,两个上小学、初中的孩子只能相伴在家上网课,吃饭常常是上顿面条、下顿方便面。赵云发说:“选择了急救,就别计较得失”。

留观病房“大白”:

含糊不清的那句谢谢让人无比温暖

为畅通封管控区居民救治通道,医院陆续启用了留观病房(俗称“隔离病房”),全力守护特殊医疗人群“生命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院明德楼留观病房的第二批主管医生之一,4月2日一早,她临危受命,开始投入工作。

留观病房的医护来自不同专业,因为除了孕妇产检、透析、换药拆线、定期化疗等情况患者,还收治封管控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心衰、主动脉夹层、重症肺炎、脑瘤、骨髓纤维化重度贫血、黄疸、妊高症等危重患者。

王超超来病房的第一天就接诊了87岁的徐爷爷(化名)。谢兆宏、周晓艳查看后快速做出判断,考虑为“急性脑梗”,给予了治疗。第二天,徐爷爷出现发热合并咳嗽、咳痰症状,王超超给予经验抗感染治疗和鼻饲饮食、口咽通气道辅助呼吸常。

徐爷爷生活无法自理,又无家属陪护,医护人员不仅要承担诊治,还要承担照护,从饮食到大小便、翻身拍背、擦身等,而且是在大家穿着防护服的情况下进行,工作量和难度都比照护普通患者要大很多。“每次我们查房,徐爷爷都会对我们竖起大拇指,嘴里含糊说着‘谢谢’,我们的心里暖暖的,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发热门诊“大白”:

发热门诊15名医护人员吃住、医院

从华灯初上,到东方渐白,发热门诊的大白总是全副武装不间断守候,警报一次次响起,危机一次次解除,对于他们来说,医院的“哨点”,也是直面危险的最前沿。

潘纪亭、王新报、马艳丽、张兆英4名医生从门诊建立就守护在这里,面对的都是传染性疾病,可以算得上是久经考验的优秀“哨兵”。大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上班前吃的全是“干货”,不敢喝水,因防护装备穿脱太过麻烦,“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

为了和患者顺畅交流,他们都要抬高声调,大声说话,又不能喝水,每天口干舌燥,鼻尖及口唇等部位因摩擦而出现红肿、感染,手上的湿疹也总是反复发作,但大家毫无怨言。为了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发热门诊15名医护人员闭环管理,吃住、医院。

医护人员在细心诊治排查疾病的同时,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尽快通过相关检测初步确定患者发热的原因,再进行相应处理,还要耐心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引起发热原因众多,当然也包括了新冠肺炎,危险系数不言而喻。”面对疾病,大家都会害怕,但发热门诊是阻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无论有多少危险和困难,他们都要把它守住。

院感“大白”:

院感人就像是带着放大镜的侦察兵

如果说在对抗新冠病毒的工作中,医护工作是进攻,那院感工作更像是在防守。医院感染管理部主任李晓辉就是千万院感人的缩影,医院各个角落看一遍,严格把控每项环节,可以说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还要管墙壁”。李晓辉说:“只有在落实和执行上下功夫,才能洞悉一切,保护医护人员跟患者的安全。”

李晓辉也多次逆行出征,现场指导院区疫情防控改造。“这些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哪里是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哪里是病人通道、工作人员通道、送餐通道,都有讲究。”李晓辉说,院感人就像是带着放大镜的侦察兵,用洞察一切的决心,对重点防控区域进行地毯式搜查,从流程布局的设计、院区动线的安排,到病区管理的要求,消杀工作的落实、监测方案的制定及医疗废物的处理等都得准备完毕,才能交付给医疗队接管。

在规划病区的同时,李晓辉也对医疗队进行培训,“穿衣、脱衣这看似简单的操作,与大家生命息息相关,哪怕一丝一毫的不安全因素,我们也要统统扼杀。”因为有李晓辉这样的院感人给予安全保障,医疗队才能安心奋战。

检验医学中心“大白”:

最大每日核酸检测量达1万管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检验人是“幕后的战士”,他们昼夜运转,撑起每一份报告背后的责任重担。

医院新冠核酸检测标本量较大,医院新冠核酸检测、完成发热门诊核酸快检,医院还接收了来自其他城市的近6万管核酸检测标本,最大每日核酸检测量达1万管。

由于外地标本运达实验室都已是夜晚,为了在16—24小时内及时发出报告,部分检测人员还未结束白天的工作,就已经再次投入到新任务,“与黑夜作伴,跑赢黎明”是他们唯一想做的事。

他们穿着防护装置在密闭负压却灯火通明的实验室,“搬、拆、编、扫”进行信息的核对和录入;接着进行试剂配制、加样、核酸提取、加反应体系、上机扩增、结果读取及审核报告;检测时要佩戴两层手套,穿戴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佩戴防护面屏,在生物安全柜内无限次地重复“拧盖、吸样、加样、回盖”,面对12个*8个密密麻麻的96孔板,不能错,不能漏,避免交叉污染。

混匀体系的过程更是辛苦,小小的96孔板想要严丝合缝的封住,需要相当手劲,贴满后背和胳膊的伤湿止疼膏就成了大家的标配。但在这些艰难时刻,大家并肩作战跑赢黎明的胜利也成了检验人温暖的记忆。

以上只是千千万“大白”中的普普通通的人、最普通的故事,医院里还有很多“大白”角色,他们未着征衣、未披“战袍”,但仍然日夜坚守在各个岗位,守护人民安康。大家都是心中有爱,身上有光。

1
查看完整版本: 劳动节致敬大白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