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在城市里,还有生活如此艰难的职工。我暗下决心,作为帮扶干部,一定要承担起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责任,让他们摆脱贫困,露出笑脸!”这是年刚调到工会并走访第一户困难职工时,滨州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服务科科长左丽华的心声。
从立下第一句誓言起,左丽华就和困难职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帮扶的道路上一走就是近10年。如今,由于将困难职工视为亲人,几乎倾注了全部感情,左丽华被困难职工们亲切地称为“大恩人”。
左丽华走访的第一户困难职工是董新村。当时她还没进董新村的家门,腿就迈不动了,家徒四壁、破旧脏乱,迎面墙角的小柜子上除了一台老式的小电视,就是堆满东倒西歪的药瓶子,董新村蜷缩在一张布满污渍、油得发亮的破旧沙发上,老母亲正一脸愁容,用颤微微的双手给他喂药……经了解,董新村患有恶性脑瘤,多次进行开颅手术,医疗费用高达28万多元,妻子不堪重负撇下幼女与他离婚,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全压在85岁年老多病的母亲身上。回来后,左丽华就认真研究政策,帮他申请了工会的医疗和生活救助金,并纳入工会常态化帮扶对象。
董新村的困难暂时解决了,左丽华感到欣慰的同时,心情却更加沉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家庭困难,让他们摆脱贫困,成为了左丽华苦苦思索的课题。
左丽华负责联系的一名困难职工叫付加军,因遭遇车祸腿部残疾,妻子下岗,家境比较困难。了解到他有水电工技术后,左丽华不顾自己手术还没好利索,先后联系多家部门,又跑了建筑、物业、安装等公司,终于帮他在滨州市机关事务局找到了水电维修工的工作,随后又帮他爱人找到了做保洁工的工作。现在付加军夫妇两人月收入多元,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的困难。年随着孩子大学毕业,家庭成功实现脱困。付加军一家终于露出了幸福的笑脸。
“导致职工家庭困难的原因千差万别,仅靠工会一己之力是有限的,真正实现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还需要众人拾柴、借势借力。”左丽华告诉记者,通过社会兜底保障,部分困难职工家庭才能实现真正解困。
破产企业下岗职工高雪梅,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父母双亡,独自生活。左丽华问她:“为什么不去找工作?”她说:“之前到过三个单位打工,都因为心脏病突发晕倒让接走,后来就没有单位敢用我了。”聊着聊着,高雪梅难过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病了,左丽华赶快帮她拿出药服下,才缓过来。这件事后左丽华久久不能平静,她认为像这种情况的困难职工,仅靠工会救助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于是,左丽华多次跑滨州市、区民政、街道、社区,帮她成功申请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当高雪梅收到第一笔低保金时,专门跑到左丽华办公室抱着她的脖子哽咽着说:“左科长,俺和你素不相识,你却帮了这么大忙,俺该咋谢您啊!”。
在帮扶工作中,左丽华感到最难的是如何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让真困难的职工一个不漏,不困难的职工一个不添。经过探索,滨州市总实施了“困难职工联系人制度”,市县两级工会干部每人结对联系一名困难职工,坚持每季度入户调研一次;研发了“滨州工会智慧帮扶系统”,增加调研地图和困难职工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