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不能留死角,
恰恰是仿佛被复制出的案情,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存在的漏洞,提醒我们把视线投向容易被忽略的死角,关注那些留守在偏远乡村的孩子,那些和父母一起漂在城市的孩子,她们更容易成为被“黑手”觊觎和伤害的目标。
随着恶性案件屡屡被曝光,“性侵”二字于我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但“老师带12岁女生3月开房9次”还是刺痛着敏感的神经。据《京华时报》报道,女学生小颖(化名)小学毕业后,在假期参加班主任老师曹某的补习班期间,曹某与其开房多次。曹某为封其口,每次开房后都给她数额不等的现金,并先后送其两部手机。目前,曹某已被海淀警方控制。
从受害者到侵害人,从案发地到侦破过程,这起案件都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和之前很多令人心酸的故事一样,这个悲剧发生在校园,当事双方是师生关系,发现“坏叔叔”的是孩子家长。或许是因为小颖的遭遇没有重金悬赏寻女的桥段,少了生命之虞的恐怖后果,这条新闻没有像“7岁女童雯雯参加亲戚婚礼后遇害”事件那样,在舆论场掀起滔天波澜,尽管这两个女孩都有一个共同身份——被视为性侵案件“高危人群”的流动、留守儿童。
其实,恰恰是仿佛被复制出的案情,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存在的漏洞,提醒我们把视线投向容易被忽略的死角,关注那些留守在偏远乡村的孩子,那些和父母一起漂在城市的孩子,她们更容易成为被“黑手”觊觎和伤害的目标。
阅读事件始末,小颖父母的话尤其让人心碎——本来是来北京打工赚钱,“想不到却被这样的老师给祸害了。”据孩子的父亲介绍,小颖一直在北京某打工子弟学校上学。今年6月小学毕业后,小颖和其他十几名同学,参加了班主任老师曹某的补习班。其间,父亲发现女儿手里多了一部手机,被告知是同学送的。后来,女儿的另一部手机引起了父亲的注意。检查之后发现,手机里只有与曹某的通话记录和曹某的一张半身照。为探究竟,他以女儿的口吻,用自己的手机,和曹某通了短信。尽管是陌生的号码,曹某仍认为对方就是小颖,短信显示“宝贝,我想你了”等内容,联想小颖此前的异常举动,这位父亲连夜报警。经过警方询问调查,他知道了怎么都想不到、也不想知道的真相。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幼小的孩子多由年迈体衰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对象。国庆节期间,7岁扬州女童雯雯到亲戚家参加婚礼时失踪,最终的结果令人震惊,她被56岁的犯罪嫌疑人王冶带走,在侵害过程中,因为女童的反抗,王冶怕事情败露,遂将其杀害。随后的细节告诉我们,雯雯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远在西安打工,当时亲戚家嫁女儿,“回门”的时候要凑够人数,雯雯和另一个小男孩充当花童,结果发生了不幸。
从一般意义而言,流动优于留守,人们因此将斩断“黑手”的希望寄托于“儿童进城”,已有的研究结果确实证明,倘若作为第一监护人的父母在身边,家庭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对孩子免于伤害会有巨大的帮助。但和父母一起走进都市,只是儿童安全保护的第一步,和全家整体迁徙一样重要的,是让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能够和都市里的孩子们一样,在设备优良、师德高尚、管理规范的校园里成长,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看看小颖所在的打工子弟学校,结果令人失望。全校共有516名学生,却只有11名教师。该校校长介绍,由于办学条件差,学校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教师的流动性也很大,“没钱给老师开工资,根本没办法对老师做出太多的要求”,包括曹某在内,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没有教师资格证。这样的学校维持下来已属不易,根本谈不上监管,孩子们的处境更让人担忧。
对于女童遭受暴力而承受的痛苦,任何人都不该坐视不理,斩断性侵的“黑手”,亦不能止于个案的愤怒,关键是要形成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构建一个保护儿童安全的综合体系。这个世界难有万无一失的制度安排,所幸人类有舐犊的基因,有反思过失的勇气,有弥补疏漏的能力,足够及时更新完善各种设计,最终给每个孩子以同等保护。
刚刚过去的“国际女童日”,意在了解女童的权利以及她们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挑战。今年的主题是“赋权少女:终结暴力循环”。达成此目标,最重要的是全社会行动起来,不让任何一个环节成为儿童权益保护的“短板”,不让任何一个角落成为性侵案件的“重灾区”。(佟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