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脑膜瘤与血管外皮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TUhjnbcbe - 2021/1/9 13:51:00

CASE1

男,58岁

CT平扫:左侧额部占位,内伴钙化,周围见半片状水肿,大脑镰向右侧移位,邻近骨质未见破坏。T1WI呈等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等高信号,DWI信号未见增高,ADC值未见减低,增强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中央低信号钙化成分未见强化。邻近脑膜增厚(红箭头),脑膜尾征。诊断:左侧额部脑膜瘤

CASE2

男,34岁

右侧顶部大脑镰旁占位,信号均匀,增强可见明显强化,边界清晰,见脑膜尾征。诊断:右侧顶部脑膜瘤

CASE3

女,60岁

右侧顶部低信号占位,边界清晰,增强可见边缘轻度强化;外院CT示高密度占位。诊断:沙粒型脑膜瘤

CASE4

男,62岁

右侧顶叶区混杂信号占位,T1、T2内部条样低信号影,血管留空信号;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内部信号欠均匀,内见强化迂曲血管影。诊断:右侧顶叶区血管外皮瘤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toma)为最常见的脑外非胶质原发肿瘤;生长缓慢,多见于中年人;90%~95%为良性,占颅内肿瘤的13.4%,仅次于胶质瘤居第二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5岁。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为2:1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其好发部位与蛛网膜纤毛分布情况相平行,多分布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和小脑幕等部位;恶性脑膜瘤的生长特性、细胞形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并且可以发生转移。脑膜瘤分型:1、脑膜皮型脑膜瘤(Ⅰ)2、纤维型(成纤维型)脑膜瘤(Ⅰ)3、过渡型(混合型)脑膜瘤(Ⅰ)4、沙粒型脑膜瘤(Ⅰ)5、血管瘤型脑膜瘤(Ⅰ)6、微囊型脑膜瘤(Ⅰ)7、分泌型脑膜瘤(Ⅰ)8、富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Ⅰ)9、移行型脑膜瘤(Ⅰ)10、透明细胞型脑膜瘤(Ⅱ)11、脊索瘤样型脑膜瘤(Ⅱ)12、非典型脑膜瘤(Ⅱ)13、乳头状瘤型脑膜瘤(Ⅲ)14、横纹肌样型脑膜瘤(Ⅲ)15、间变性(恶性)脑膜瘤(Ⅲ)脑膜瘤影像特征:1.平片1)脑膜瘤易引起颅骨的各种改变,头颅平片的定位征出现率可达30%~60%。2)颅骨内板增厚,骨板弥漫增生,外板骨质增生呈针状放射。3)局部骨板变薄和破坏的发生率为10%左右。4)颅板的血管压迹增多。2.CT扫描1)CT平扫见类圆形稍高密度边缘清楚具有脑外病变特征的肿块(脑外病变见第二章第三节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2)广基征肿瘤以广基与骨板、大脑镰或天幕密切相连。骨窗像见骨板骨质增生或受压变薄,偶见骨破坏。3)瘤内可见砂粒样或不规则钙化(10%~20%),亦可发生坏死、出血和囊变。4)增强扫描肿瘤多呈均匀一致性中度增强,瘤周水肿程度不一,占位效应明显。5)恶性脑膜瘤少见,肿瘤生长迅速,具有明显的侵袭性,瘤周水肿较明显。3.MRI特征1)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2)T1WI肿瘤周边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信号环。3)增强时瘤体常呈均匀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duraltail征),即与瘤体相连的硬脑膜呈窄带状强化。

血管外皮瘤

血管外皮瘤又称为孤立性纤维瘤,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较罕见,国内报道较少;中年人多见,WHOII级,相对恶性。呈不规则分叶状,囊变、坏死、出血多见,瘤旁水肿明显,骨板可见溶骨性破坏。常累及大脑镰、小脑幕及硬膜窦,多窄基底相连。最早报道于,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SFT多源于脑膜;年WHOCNS将其列入脑膜肿瘤中间叶肿瘤中的一类,将其认为脑膜瘤亚型;年WHOCNS将其及血管周细胞瘤一同归为间叶组织来源、非脑膜上皮性肿瘤好发部位:颅底、矢状窦、大脑镰旁、小脑幕和静脉窦附近良恶性:交界性肿瘤,大部分被认为是良性,10%~20%为恶性或潜在恶性病理学特征: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疏密相间,无特殊组织蛋白,细胞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化。肿瘤间质有丰富的「裂隙状」或「鹿角状」血管影免疫组化特点:Vim(+)、CD34(+)、Bcl-2(+),CD34(+)被认为是较特异和准确的免疫标志物影像特征:平扫:T1WI及T2WI呈等、稍低信号,病灶内可见斑片灶性坏死区,部分病灶内可见流空血管影;肿瘤边界清楚,多数与脑膜相连或与脑膜关系密切,部分病灶周边可见轻度水肿DWI:呈稍低信号,反应肿瘤血供丰富、生长较快、质地柔软的组织学特点增强: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病灶内流空血管影可见明显强化,少数病灶可见「脑膜尾「征及瘤周可见供血血管影MRS:起源于脑外,Cho均显著增高,NAA峰一般不显示或因瘤周脑组织干扰呈低峰显示

脑膜瘤与血管外皮瘤

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作者

Shirley

编辑

小雪球

责任编辑

彭龙

插图来源

作者提供

题图来源

站酷海洛

投稿转载

penglong_medical

hotmail.
1
查看完整版本: 脑膜瘤与血管外皮瘤的MRI诊断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