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开颅手术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数学题神 [复制链接]

1#

正做着开颅手术

她突然被叫醒算了道数学题

如果不认真做

后果还可能很严重

医生的这波操作

乍一听让人觉得十分“离谱”

原来这叫做术中唤醒

这例手术

也是哈尔滨医院

首次通过“唤醒麻醉”

让患者在术中清醒片刻

以配合医生精准切除脑瘤

前一阵儿,59岁的吴女士来到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时,话都说不利索,半侧身体不能动,因为她脑中有一个脑膜瘤正好压在了功能区,影响了语言功能和行动。

检查发现,由于吴女士此前放疗导致肿瘤和脑组织广泛粘连,想精准切掉肿瘤不碰到功能区非常困难。

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后,杨主任决定“术中唤醒”患者,让患者来配合他辨别功能区位置,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脑功能区。

为避免患者在术中被唤醒时产生恐惧心理,术前,医生多次来到病房和吴女士“彩排”。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正式开始,吴女士在全麻后开始“沉睡”,杨主任通过头部一个5厘米的小切口,根据术前定位确定了肿瘤的位置。

手术进行到关键时候,麻醉医生马上把相关的麻醉药停掉,仅用了五分钟时间,吴女士就缓缓睁开眼睛。

“这个图片是什么?这个字怎么念?”医生连忙拿出准备好的几张图画卡片,问吴女士。

“苹果”“梨”“5+3=8”……清醒后的吴女士全部对答如流。

“动动你的手指”“再动动脚趾”,接到麻醉医生的一系列指令后,吴女士多次配合医生完成了动作。

就在与患者聊天的过程中,杨主任和其他两位医生争分夺秒,在显微镜下仅用十多分钟精准切除了肿瘤。

术后,杨主任告诉记者:“患者醒来后,我们刺激患者肿瘤附近的功能区,如果有反应,就说明这块是有用的,要保留,如果没有反应,就可以切除,这样肿瘤完整清除,还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区。”

肿瘤切除完成后,吴女士再次被麻醉,重新进入了熟睡状态,整个手术历时1小时40分钟,顺利结束。术后,吴女士告诉记者,术中被医生唤醒后,她没有感到害怕,而且也没有疼痛感。

目前吴女士恢复良好,不日即将出院。

杨主任介绍,这次手术采用的术中唤醒,对麻醉师要求特别高,让患者在沉睡和清醒中来回切换,并且在醒来的时候感觉不到疼痛,需要麻醉师对镇静、镇定药物精准地控制。未来,这种唤醒方式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和脊髓外科手术。

还有患者术中唱起歌

除了做数学题、认字,还有患者在“术中唤醒”时唱起歌。医院消息,今年10月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楼林团队实施了一例术中唤醒手术,术中患者应“邀”醒来唱歌朗诵诗使手术顺利进行,不仅完整切除了颅内的肿瘤,且很好保护了其语言功能。

患者小王今年25岁,从事着设计师的工作,平时很是喜欢朗诵以及唱歌等语言艺术。原来在小王大脑的“语言中枢”的位置长了个近3公分的肿瘤。鉴于小王想要保留歌唱以及朗诵诗歌的特殊“要求”,专家与小王相约:开颅后,来一次特殊的“诗歌表演”。

在完善术前必要的检查评估后,10多天前,手术按计划进行。楼林团队打开小王颅脑2个多小时,暴露肿瘤后,通过降低麻醉将小王慢慢唤醒,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医生:已在手术中,感觉还好吗?小王:好的。医生:现在听我的口令做,可以吗?小王:可以。医生:现在可以歌唱了。小王唱: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

术中唱歌的小王

患者醒着做手术

不会觉得痛吗?

“术中唤醒,不仅对手术医生要求很高,麻醉师同样如此,对麻醉药量、浓度及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

楼林主任解释,麻醉药是个大的概念,里面包括镇静药、镇痛药,还有的药物兼有镇静、镇痛功效。在患者醒着的时候,只是少用了镇静药,而镇痛药依然持续在给,所以患者是感觉不到痛的,能够按照事前计划与医生进行交流。

据新蓝网报道,面对分娩或疾病时,击垮人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令人绝望的疼痛。麻醉的意义,就是减轻人们的痛苦。

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医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教授介绍说,目前无痛诊疗技术已经渗透到临床诊疗的各个角落。

随着无痛技术的推广、手术量的增加以及患者对疼痛管理要求的提高,对麻醉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麻醉医生:

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

相比于在“聚光灯下”自带光环的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显得没什么“存在感”。和患者的第一面之缘往往是术前访视。聊一聊过敏史、并发症,接地气得就像拉家常。进了手术间后,对话内容则更多的是抚慰,让患者感到平静、舒缓。所以在患者心中,这份职业丝毫不“高深”。

其实,麻醉医生在术前、术中、术后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术前探访、制定麻醉方案,手术全程监管,术后疼痛管理。一旦出现术中紧急情况(心脏骤停、极低血压、低氧饱和等),就需立即开展相应的抢救措施,而麻醉医生就是这场争分夺秒抢救的领导者。

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术中呼吸管理。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等等这些行话,说的就是这个理。

紧张监控患者各项指标的麻醉医生

严峻现状:

麻醉医生缺口大、培养周期长

当前,北京乃至全国的麻醉科医生都存在巨大缺口,且麻醉医生短缺所致的医生超负荷工作正在成为一种常态。一项针对北京地区家医院的麻醉医学科现状调查显示:年北京年手术量增加了近10万例,麻醉科医生却只增加了来人。

“医院在提高效率压缩平均住院日,大医院的手术量则迅速增长。可北京市麻醉科医生数量的增加远远赶不上工作量的增长幅度。”此前,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麻醉科主任韩如泉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种现象一直十分突出。而麻醉医生人员紧缺造成的直接问题就是工作强度变大。

目前麻醉科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间要远远长于规定的8小时。当班的麻醉科医生通常要负责一个手术间,这期间只要有手术,他就要一直忙,而不管前一天忙到多晚,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

当前,本市乃至全国的麻醉科医生数量增长幅度都远远不够。韩如泉曾亲自参与过一次全市范围的麻醉医学科现状调查,他直言,当时从北京地区家医院收集到的调查数据非常惊人——

年度,北京市年手术量为9268例,麻醉医生数量为名;年度北京市年手术量为例,麻醉医生为名。

换句话说,在年手术量增加了近10万例的情况下,麻醉医生只增加了人。

“这家医院包括北医院,医院,基本可以反映本市麻醉科医生的现状。”韩如泉说。

据了解,培养一名熟练麻醉师要13年左右。

力争到年

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

麻醉医生短缺,导致医生不断超负荷工作。这对患者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安全问题。

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意见》指出,目前全国共有麻醉医师7.6万人,近5年增长20%,35岁以下青年医师约占麻醉医师的一半。

未来将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扩大麻醉医疗服务领域,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相关政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确保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力争到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到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接近1人;到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

麻醉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配比更加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麻醉与镇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

综合:辽沈晚报、北京日报(记者:刘欢)、中国青年报、光明网

监制:王然

编辑:张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RB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