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誓与恶性脑瘤死磕到底,一位神经外科医 [复制链接]

1#
医院神经外科姚瑜(左二)“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全神贯注投身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从18年前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教授开始,姚瑜就开始了他的科研探索之路……如今,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的姚瑜教授,主攻恶性脑肿瘤,如脑胶质瘤等神经肿瘤的临床以及免疫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治疗;任华山脑胶质瘤外科中心副组长、神经外科研究所免疫室主任等。谈起当年的科研初心,姚瑜颇为感慨。自行车轮承载的科研之路很多人眼中,“外科医生”是有光环的,医疗剧里的他们风度翩翩。真实世界的医生不尽如此。十多年前,姚瑜住在枫林路上的上医校区,每天骑自行车往医院,满脑子充斥着科研梦,鲜少顾及自己的外在形象。导师周良辅院士让他聚焦恶性脑瘤的创新研究,尤其是脑胶质瘤。这种实体瘤有极高的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探索其免疫微环境和免疫逃逸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极有科学意义的方向。沿着周院士提出的这个前瞻方向,姚瑜扎进去就是18年。18年前,没有组织染色的免疫组化抗体,就用流式细胞仪的抗体来代替。当时的荧光显微镜没有专门的配套暗室,白天无法仔细观察靶蛋白的荧光信号,只能在深夜继续科研工作。多少次不知不觉工作到凌晨,他索性就在实验室睡上一觉。有次凌晨三点,一身疲惫的姚瑜走出实验室准备骑车回去,却发现自行车不翼而飞。第二天,他干脆买了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谁知第二天半夜从实验室出来,却发现外面停着一排破旧自行车,一时间他竟确定不了哪辆是自己的,只得就着微弱的路灯用车钥匙一把把试开车锁……自行车承载着他的回家路,更承载他的科研梦、见证他的科研进击路:在胶质瘤治疗发展的18年来,姚瑜作为胶质瘤诊疗指南的编写者之一,始终致力于胶质瘤的诊疗与研究,如同他走过许多灰蒙蒙的夜路,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也历经摸索、探路、尝试。在周院士的悉心指导下,他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他摸索出抗原修复的方法,证实了胶质瘤的免疫逃逸途径,相关成果发表在《Neuro-oncology》和《JournalofNeuro-oncology》(国际神经肿瘤学会的官方/全球性权威杂志),后又经8年探索,发现胶质瘤的全新免疫逃逸机制,发表在《ClinicalCancerResearch》杂志(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官方杂志)。虚怀若谷的双料奖获得者身为外科医生,姚瑜从不满足于治疗自己接诊的有限数量的病人,而是不断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才是我研究的动力。”在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姚瑜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