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人民日报的记者凌志军意外病倒了,因为病的蹊跷又突然,医院做一次检查。
检查结果出乎凌志军的意料:颅内有两处病灶,疑似“脑瘤”,肺部也有肿瘤,已经到了晚期。
由于症状严重,医生判断,凌志军撑不了三个月,而凌志军也深陷恐惧和绝望之中,心乱如麻。
“癌症病人真的完全没有活路了?患了癌症,就只能选择从容赴死了吗?”凌志军不断追问自己,试图找到答案,可越想他越感到迷茫。
冥冥中,他产生了一个念头:死亡是所有人最终的归宿,但即使明天就要离开世界,今天也应顽强抗争,向死而生。
凌志军不信邪不信命,做完手术切除肺部的恶性肿瘤后,用自己的方法向癌症发出挑战。
年,他摆脱了癌症的桎梏;到了年,他身体依旧硬朗,还能和妻子一起在滑雪场上驰骋。
凌志军重返滑雪场
凌志军是如何死里逃生,躲过医生活不过三个月的死亡宣判?又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成功抗癌的呢?
命运多舛,癌症突如其来
凌志军于年12月24日出生在上海,后又被家人带到北京生活,少年时期的他,得益于家道殷实,过的无忧无虑。
直到十年浩劫来临,他被卷入时代洪流之中,成了偏僻小村里的一名电工,那时,凌志军才刚刚上初中。
几年后,凌志军参军入伍,白天进行各种日常训练,晚上挑灯夜读数理化。
部队的磨砺让凌志军性格越发坚毅,只是少了亲人在身边,难免有些遗憾。
凌志军再回家已是十年后,他的父母亲因为思念久不归家的孩子,愁的两鬓斑白,尤其他的父亲凌建华,脸上连一点笑容都没有了。
为了让人生更精彩,凌志军一回家就埋头苦读,在年成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
凌志军
在那个年代,新华社记者的工作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可凌志军却没有止步于此,他深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继续奋发图强,在年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
凌志军拿到录取通知书兴奋不已,一路小跑赶回家向父母告知喜讯,可推开家门的一瞬间,凌志军却看到母亲趴在桌上痛哭不止。
“妈,你怎么了?”凌志军有些困惑,一边替母亲拭去泪水,一边询问母亲哭泣的缘由。
母亲缓和了一下情绪又犹豫了一会,终于开口:“医院检查,被查出肺部有恶性肿瘤,可能……没多久了。”
接下来的日子对凌志军来说有些难熬,他和家人每天听从医嘱,带着父亲进行放疗、化疗,只是天不遂人愿,两年之后,凌建华还是走了。
父亲因病去世,让凌志军感触颇深,他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短暂易逝,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凌志军
凌志军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他一方面坚持锻炼,一方面只要一有时间就滑雪、爬山和旅游。
心态的转变让凌志军工作也更加专注,他沉下心来专注于创作,出版了《交锋》、《变化》、《联想风云》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凌志军本人也从杂志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红极一时的人物。
无论事业还是生活,凌志军都经营的极好,可就在他如日中天之时,厄运降临了。
年2月,凌志军工作时,突然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家医院看病。
凌家人以为凌志军只是因为连日写作劳累过度才昏倒的,可医生一句话,几乎直接给凌志军宣判了死刑。
“凌先生你看,这里有(肿瘤),这里也有,已经不能手术了,只能全身化疗。”医生一边在胶片上指指点点,一边解释。
“是吗?”凌志军脸色发白,下意识追问了一句。
突然之间,医生意识到了什么:“你还不知道啊?请你去外面等等,我跟家属谈一下。”
医生观察病人胶片画面(网络图片)
医生的话犹如五雷轰顶,凌志军一时之间变得手足无措,浑浑噩噩的,几乎是飘着出了医生的办公室。
之后,在家人和朋友的安排下,凌志军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专家看病,却收效甚微。
专家有些威严肃穆,叙述病情也仿佛演讲一般全都是些高谈阔论,凌志军沮丧到了极点,对接下来即将经历的一切充满恐惧。
向死而生,开启抗癌之旅
凌家人见专家没有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决定换人,又去上海看了一次病,可上海专家和之前的专家看法基本一致。
专家在指出凌志军病情严重的同时,还提出尽快安排开颅手术取出脑中癌细胞,以及进行后续化疗、放疗的建议。
不死心的凌家人又回北京,这次,经过多方介绍,他们找到了一位态度友善、很替病人着想的凌大夫。
凌大夫提出了新的观点,预测凌志军脑部的肿瘤可能并不是恶性肿瘤,并不像专家说的那样,需要立即手术,再观察一段时间或许会有好转的可能性。
凌大夫的一席话让凌志军看到了生的希望,也为凌志军接下来的抗癌之路打下坚实的铺垫。
凌大夫的善解人意和对病情细致入微的分析,让凌志军意识到选择治疗方向的重要性,也让凌志军重新燃起斗志来对抗病魔。
凌志军入院治疗
凌志军在短时间内多方奔走,接触了不少医者,对癌症有了新的认识。
在他看来,许多癌症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被恐惧支配,又接受了错误的治疗方法,才走向了末路。
凌志军听从凌大夫的医嘱,没有急于治疗而是慢下来去观察病情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专家为凌志军定下的“三个月大限”越来越近,但凌志军本人并没有感觉到哪怕一丝丝死亡的气息。
医院做检查,证实了凌大夫的观点:颅内的症状确实有所缓解。
自此之后,他的信念越发坚定,心情也越发豁达从容。
“能活一天算一天,能做一件事是一件!”他默默鼓励了自己一番,还写下“最想做的10件事”。
又观察了一段时间,凌志军的情况又好转了许多,颅内的病灶直径甚至还略有缩小。
就在凌家人心情逐渐放松下来的时候,新的威胁又悄然而至。
一次检查中,医院的石医生发现凌志军左肺上叶的病灶有加重倾向,是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有9成,建议凌志军尽快实施手术。
石医生的医术很高,是值得信赖的良医益友,凌志军接受了石医生的建议,这一次,他毅然决然奔赴了手术台。
凌志军
手术进行的十分顺利,医生帮助凌志军切除了左肺上的五个恶性肿瘤,这一战,凌志军赌赢了。
术后,凌志军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疼痛和持续不退的高烧的折磨。
生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到了第四天,凌志军不再昏昏沉沉,烧退了,疼痛减轻了,身体也轻松了许多。
稍稍恢复精神后,躺在病床上无所事事的凌志军开始回味起了手术带来的死去活来的体验。
他脑补着自己体内病变时荒芜残败的景象,和手术后恢复时,体内的细胞们集结成卫队,顽强抵御细菌这支外敌的场景。
凌志军乐观的心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手术后的第九天,医生告诉凌志军伤口恢复的很好,医院。
连线都顾不得拆,凌志军就迫不及待出院了,并与医生商量,之后再回来拆线。
医院,凌志军飞奔回家,住进儿子特意为他腾出的“临时康复病房”。
凌志军过起了比以往更加规律的生活,叙旧了不少友人。
凌志军
医院的“特级护理”,他更乐意待在家人和朋友身边。那些困难的日子,个人意志力和医生的安慰固然可贵,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家人和朋友的关怀。
每一个上门拜访的朋友都会在凌志军家坐上好几个小时,讲述各种医生“误诊”的案例,鼓励着他,告诉他癌症可以治愈。
一位朋友拿出了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研究结论,据数据显示,每位癌症患者中,有10%在不接受任何治疗或者轻微理疗的情况下便康复,这种无药自愈的现象被称为“自然消退”。
改变生活方式,做聪明患者
这一说法让凌志军又惊又喜,他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起“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发现该机构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癌症研究机构,还出版了五种科技期刊,是公认的业界最高水准。
凌志军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不断追问自己:癌症真的就是绝症?癌症病人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
他寻找起了属于自己的康复之路,拒绝了一些“抗癌特效药”,也拒绝做化疗和放疗,手术结束出院的时候,他甚至不曾带哪怕一片药回家。
癌症症断书动画(网络图片)
凌志军将大夫那句“不要以为只有手术、化疗、打针吃药才是治疗,走路也是治疗,吃饭也是治疗,呼吸新鲜空气也是治疗。”牢牢印在脑海中,开始尝试用一些纯自然的方法恢复体能。
他做好了与癌症打持久战的准备,归纳了几个康复的策略:
在家人和友人的关爱中,改变以往生活方式的同时放松心情,适当去散散步沐浴阳光,多做深呼吸、多晒太阳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凌志军对癌症的了解逐渐深入。
在某些发达国家,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已经能够达到11年。
虽然一些研究机构癌症能“不治而愈”的观点还未能在进一步证明当中,也需要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但起码这些结论能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凌志军了解到癌症的知识越丰富越发现,在现阶段,我国癌症的治疗现状不太乐观。
在我国,癌症患者大部分都熬不过三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为何我们国家的癌症患者存活率更低呢?是我们的治疗手段不如其他国家,还是相关技术偏落后呢?
凌志军在旅途中
凌志军找机会研究了其中的原因,发现病人们每天在重复的时间,挤进挂着“肿瘤门诊”招牌的大楼中,饱受病痛的折磨和就诊的压力,比起其他病,癌症患者的焦虑和绝望感更甚。
而反观许多专家,并没有顾虑到癌症患者的心情,总是在收取病人好几百元的挂号费之后,腾出短短几分钟时间来看诊。
病人们医院,有的甚至为此倾家荡产,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过去的30年里,中晚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提高,癌症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逐年递增。
凌志军并非相关领域的专家,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其实癌症并不是绝症,而是一种慢性病,病人在配合治疗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不能自己吓唬自己。
“我们的身体有自我修复能力,药物更多是用来辅助治疗的,只要病人们能做到不再恐惧和焦虑,不只是盲目听从医嘱,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远离死神的机会已经能超过50%了。”凌志军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他在不断学习中找到了正确的途径,让自身的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到了年,他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全部消失。
凌志军与妻子一同驰骋滑雪场
凌志军是如何做到与病魔作斗争,又是如何花五年时间实现无药自愈的呢?
癌症不是绝症
年的春天,凌志军偶遇了社区卫生部的老护士长,对方看到凌志军还活着非常惊讶,感慨万千地说:“别人像你这样的,早死好几回了,好好珍惜吧。”
老护士长的话让凌志军想到和自己一样不幸患上癌症的患者的处境,他本人凭借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可像他一样的其他患者还被焦虑和绝望的情绪支配,痛苦着,煎熬着。
他萌生了将抗癌经验分享给大家的念头,开始回忆起自己抗癌的过程,还翻阅之前的日记,终于,在年完成了《重生日记》这本倾注生命所感所悟的书,为其他还在抗癌路上奋斗的患者立下航标。
凌志军以一个病人的视角,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抗癌,必须要树立三项基本的原则。
宣传抗癌动画(网络图片)
首先,每一位抗癌路上的患者都应该坚信,癌症并不是绝症,而是一种慢性病。
其次,树立好正确的理念后,还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与癌症和平共处,癌细胞是身体的一部分,彻底剿灭癌细胞只能是杀敌一千字自损八百,反而是和平共处更轻松一些。
最后,所有病人都必须足够坚强和勇敢,去接受应当接受的治疗,拒绝过度治疗。
树立好基本原则之后,凌志军提出,还需要改变心态。
以往他总是争分夺秒,忙忙碌碌,但患上癌症之后,他反而闲了下来,开始享受散漫的生活状态。
对于癌细胞,医学界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清病因,癌症总是因人而异又因地而异,唯一公认的原因只有:遗传、环境污染、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精神压力。
遗传无法改变,环境有时也并不容易去选择,能改变的只有生活习惯和自己的态度。
凌志军抗癌时,在吃、喝、睡上十分讲究。
凌志军分享的抗癌菜单
饮食上,他会多吃有益的食品,保证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不少于25种,保证摄入种类丰富度的同时,还尽量食用更健康的粗粮。
在多吃素食的情况下保证食材的天然性,尽量去买原生态的食物自己加工处理。
吃和喝同样重要,不定时还得喝喝水,确保每天摄入约毫升水。
保证饮食和饮水的同时,睡眠也不能落下,每天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是康复路上的力量源泉之一。
在保持良好饮食、作息的同时,凌志军坚持每天步行五公里,在户外沐浴阳光,做深呼吸。
五年时间,凌志军按照以上方法摆脱了癌症的桎梏。
年3月15日,凌志军的复查结果良好: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癌胚抗原指标也了回归正常。
五年来,医生第一次在凌志军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新的问题,还微笑着告诉凌志军:“不用再把自己当病人啦!”
经历了五年考验,凌志军重获新生,家人的陪伴、个人的坚定意志以及合适的治疗手段,少了哪一样都不可能完成抗癌这一壮举。
凌志军成功抗癌,活出一番新的境界,他的方法或许并不适用于每一位癌症患者,但他对待癌症的态度,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无论健康与否,都请努力丰富自己的生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乐观积极面对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