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挂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医院马俊芳本文主要论述常见的脑肿瘤,着重讲述其影像特点。一、胶质瘤起源于星形细胞、少枝胶质细胞及室管膜细胞等。成人原发神经系统肿瘤50%以上为胶质瘤,儿童胶质瘤占全部神经系统肿瘤的80-90%。胶质瘤分类(WHO分类)星形细胞的肿瘤1、星形细胞瘤2、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3、胶母细胞瘤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5、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瘤1、混合性少枝—星形细胞瘤2、间变性(恶性)少枝—星形细胞瘤脉络丛肿瘤1、脉络丛乳头状瘤2、脉络丛癌少枝胶质细胞的肿瘤1、少枝胶质细胞瘤2、间变型(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星形细胞的肿瘤1、星形细胞瘤2、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3、胶母细胞瘤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5、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瘤1、混合性少枝—星形细胞瘤2、间变性(恶性)少枝—星形细胞瘤脉络丛肿瘤1、脉络丛乳头状瘤2、脉络丛癌少枝胶质细胞的肿瘤1、少枝胶质细胞瘤2、间变型(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来源未明的神经上皮肿瘤1、星形母细胞瘤2、星形胶质母细胞瘤3、大脑胶质瘤病室管膜性肿瘤1、室管膜瘤2、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3、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4、室管膜下瘤松果体肿瘤1、松果体细胞瘤2、松果体母细胞瘤3、混合性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瘤胚胎性肿瘤1、髓上皮瘤2、神经母细胞瘤3、室管膜母细胞瘤4、视网膜母细胞瘤5、髓母细胞瘤神经元胶质细胞瘤1、神经节细胞瘤2、神经节胶质瘤3、间变性(恶性)神经节胶质瘤4、中枢神经细胞瘤5、嗅神经母细胞瘤一、胶质瘤1.星形细胞瘤占大脑半球胶质瘤的25-30%及儿童小脑胶质瘤的30%。在成人仅次于多形性胶质母,为第二位常见的胶质瘤;在儿童为最常见的胶质瘤及后颅窝肿瘤。好发于大脑半球,尤其额颞叶,其次为顶叶,枕叶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40-50岁。1.星形细胞瘤1)组织学分类:Rubinstein三级分类法最常用低度型(I,II级)--17-30%间变型:低度型恶变者(III级)--占恶性12%几乎所有低度者都经历间变过程,1/3-1/2最终恶变。2)临床症状:常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呕吐,主要是由于占位效应及血管源性水肿所致肿瘤内出血可引起中风发作的症状。3)影像学表现:CT:平扫CT低度病变典型表现为境界不清、不规则的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病变,仅40%增强扫描有轻微的强化。20%的星形细胞瘤CT可出现钙化。MRI:未合并出血的星形细胞瘤MR呈T1低T2高信号。高度恶性病变碘造影剂及Gd-DTPA均有强化,强化峰值在造影剂注入后30-60分钟,其强化原因为肿瘤新生血管及内皮细胞增生区,可反映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但并不能精确确定肿瘤的大小。二、脑膜瘤
最常见脑外肿瘤,占所有脑肿瘤的15%
好发于40-60岁,男:女2:1,多发性病变与神经纤维瘤(NF2)有关
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硬脑膜纤维母及软脑膜细胞,常位于蛛网膜下腔,以广基底或细蒂与硬膜相连。
大脑凸面为最常好发部位如侧裂,鞍旁,大脑镰,其中1/2近乙状窦;额下区,鞍上,蝶骨翼为另一常见部位;另外10%病例发生于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及脑室内(侧脑室常见,左》右);少数情况可发生视神经鞘并沿视神经孔扩展使眼球外突,常见于儿童,20%为双侧病变并与神经纤维瘤病有关;骨内或颅板外脑膜瘤少见,骨内脑膜瘤为蛛网膜细胞陷入板障内,常见于额颞骨,仅表现为板障增大及邻近脑组织受压。
影像表现:1)CT:①平扫为与硬膜相连的高密度病变,为继发于沙砾体钙化或钙沉积所致;增强后呈均匀致密强化,高度钙化肿瘤强化不明显,强化原因为造影剂经内皮空隙进入肿瘤间质中;30-50%可出现水肿②其他脑外肿瘤征象包括:呈广基底与硬膜相连;邻近颅骨肥厚或侵蚀;灰白质交界处脑回内折;肿瘤与脑组织间有脑脊液进入或软脑膜血管及硬膜边缘;MR增强扫描可有“脑膜尾征”(为邻近的脑膜反应性变化及血管扩张)③3-14%可发生中央区坏死,最常见合体型及血管母细胞型2)MR:T1肿瘤呈均匀低于脑白质信号,56%与脑灰质信号相似,36%低于脑灰质,T2WI52%与脑灰质信号相似,44%呈高信号,少数低信号
45%CT上可见钙化,MR高场强易于显示大块状钙化
术后脑膜可反应性强化,为薄而光滑的线状影;肿瘤复发及残留为厚薄不均分叶状强化灶
三、垂体瘤属于良性上皮源性肿瘤,占颅内肿瘤10-15%分为垂体大腺瘤、微腺瘤。影像表现大腺瘤—直径大于10mm1)CT:鞍上池前部圆形、椭圆形肿块,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囊变坏死。瘤卒中时瘤出血,呈高密度出血区或低密度水肿区。2)T1低信号,T2高信号。微腺瘤—直径小于10mm大腺瘤—直径大于10mm1)CT:平扫等密度或底密度;增强轻微强化,早期局限低密度,边界清晰,圆形或类圆形。间接征象:鞍底下陷、垂体柄偏移、垂体高度增加、上缘局限隆突。2)T1等或低信号,T2稍高或高信号;垂体瘤卒中时均高信号;增强强化明显。四.听神经瘤后颅窝最常见的脑外肿瘤,占脑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5-80%,多数为单侧,多见30-60岁,20岁以下少见。影像表现1)CT:可呈等密度、略低密度或高密度结节或肿块,多均匀,少数混杂密度。增强:明显强化,囊变时环形强化。2)MR:T1低信号或等信号,T2高信号;合并出血则均为高信号。五.脑转移瘤形态分:结节团块型,环状病灶型,类囊肿型,弥漫型。影像表现1)CT:实性病变,多为低或等密度,少数稍高密度,瘤周水肿。特征—病灶小而瘤周水肿明显;病灶与水肿难以区分,有时仅见水肿而看不到病灶。增强:中等以上强化2)MR:T1等或低信号,T2等或高信号。MR增强环形强化,可发现小于0.5cm病变,是显示转移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MR:多发转移瘤推荐阅读——垂体病变的MRI诊断脑疝分类及影像学表现图解回盲部占位或炎症的影像鉴别诊断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