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末有研究团队简介及作者科研思路分析脑肿瘤,尤其是最具侵袭性的脑胶质母细胞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高致死性疾病。因此,准确地可视化脑肿瘤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对早期诊断很重要,而且还有利益于后续成像引导的手术。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田雷蕾课题组制备了一种DNA纳米荧光团,其可以高效地跨越血脑屏障(BBB),并用于增强脑肿瘤NIR-II区荧光成像(图1)。图1.NIR-II发光的DNA纳米荧光团穿越BBB,并用于增强脑肿瘤的诊断成像。相比于传统的NIR-I区荧光,NIR-II区(-nm)荧光具体更深的穿透深度和更好的信噪比。此外,与常用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相比,NIR-II区荧光成像更易于操作,并且可进行术中实时监测。最近,NIR-II发光的有机纳米荧光团已被应用于大脑的非侵入式成像。然而,BBB的存在阻碍了大多数药物和探针的通过,这也限制了纳米荧光团在脑肿瘤成像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脑肿瘤的摄取以获得更高的成像分辨率,人们非常期待具有BBB穿越和脑肿瘤靶向能力的NIR-II区纳米荧光团。南方科技大学田雷蕾课题组将DNA纳米技术应用于有机纳米材料的开发,制备了一种可高效穿越BBB并靶向脑肿瘤的NIR-II区发光的DNA有机纳米荧光团,实现了超高分辨率的脑肿瘤成像。他们创新性地将DNA双亲嵌段聚合物PS-b-DNA(图2a)作为纳米载体制备有机发光纳米粒子。除了可以有效包覆强疏水的NIR-II染料(IR-FE,图2b-d),其优势还在于纳米粒子表面紧密排布的DNA显示出簇效应(又称球形核酸特性),可通过受体介导转胞吞途径高效穿越BBB(图3a-b)。这一特性使PS-b-DNA相较于常用的PS-b-PEG载体在用于制备脑瘤成像的诊疗纳米粒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图2.a)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S-b-DNA的合成。b)包载不同量的IR-FE的FEPS-b-DNA纳米荧光团的亮度和荧光量子产率。c)(a)中样品在nm激光照射下的照片。d)FEPS-b-DNA的吸收和荧光光谱。通过活体实验证明,在包载同样NIR-II染料的情况下,基于PS-b-DNA的纳米粒子在脑瘤成像时形成的荧光信号强度是基于PS-b-PEG的纳米粒子的3.8倍(图3c-d),可实现更精确的脑瘤诊断及定位。由此可见,结合DNA纳米技术可为开发具有更好脑瘤诊断和治疗效果的NIR-II有机纳米粒子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图3.a)体外BBB模型的示意图。b)不同样品随时间变化的穿越模拟BBB的效率。“NR”是疏水染料尼罗红。c)小鼠脑子和离体的脑组织用不同样品处理的NIR-II荧光图片。d)小鼠离体器官的荧光强度定量分析。“Apt”是靶向脑肿瘤细胞的aptamer,其通过杂交引入到PS-b-DNA纳米荧光团表面。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IF:12.)上,第一作者肖凡为级南科大-哈工大联培博士生,田雷蕾副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南科大材料系梁永晔教授提供了NIR-II荧光成像的相关指导。南科大医学院刘泉副教授和林琳博士生提供了血脑屏障模型的指导。原文(扫描或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