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生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看了最后的告
TUhjnbcbe - 2023/8/12 19:55:00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讨论要不要生育子女。其中一个观点是说:

“没有子女的老人,在养老院里会受欺负,因为没人给你撑腰了,社工肆无忌惮。所以想到那一幕,就觉得还是得有个小孩!”

这个逻辑我个人觉得有点荒谬,但反驳起来会走题,不讨论了。

放这里想说的一点是,不得不承认,“在养老院里活成了被欺负的弱者”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恐惧和焦虑,我也有同感。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最好的告别》,看完之后治好了我的这份焦虑。原因不是他说养老院有多好,而是他说了养老院有多差,差到根本不用在乎被不被特殊对待,住进去本身就是一种噩梦。

这本书还谈论了更多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处境和困境,非常具有警示作用。强烈推荐年轻人都读一读。是很宝贵的人生经验,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未来。

下面简单拎几个要点分享一下:

01老是什么样的体验

02养老院是什么样的体验

03癌症晚期是什么样的体验

---

01老是什么样的体验

衰老是身体器官一点点走向衰竭。

“作为一个老年病学专家,他努力客观地记录他(逐渐衰老)所体会到的变化。他发现他的皮肤很干燥,嗅觉退化了,夜间视力变差了,很容易感觉疲劳,也开始掉牙齿。但是他采取了所有他能够采取的措施。他使用润肤霜避免皮肤裂口,他避开高温,每周骑三次健身脚踏车,每年看两次牙医。

他最关心的是头脑的变化。“我的思路不像过去那么清晰了,”他说,“我以前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纽约时报》,现在需要一个半小时。”

“我还没有丧失行动的自主性,但是我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依靠它了。例如,我已无法一边想事情,一边穿衣服,同时确定衣服已经完全穿好。”

有时候他会把同样的故事对其他人讲两遍。他心里的思绪会落入惯常的套路,有时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把它们推上新的路径——思绪很顽固,甚至会反抗。

这是一段让人切身体会的细节描写。下面,再来看看书里的客观描述,看看人是怎么一点点衰老的。

头发变白了。

因为给头发提供颜色的色素细胞枯竭了。头皮的色素细胞只有几年的自然寿命,我们是依靠头皮以下的干细胞代替色素细胞。然而,干细胞池也会逐渐枯竭。于是,到50岁的时候,一般人会有约一半的头发变白。

皮肤长斑了。

在肌肤细胞内部,清洁废物的机制慢慢失效,残渣聚集,成为胶黏的、黄棕色的色素凝块,即所谓脂褐质,这就是见之于皮肤的寿斑。随着脂褐质在汗腺中累积,汗腺逐渐失灵,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中风和热衰竭(中暑)。

视力下降了。

晶状体是由极其耐久的晶体蛋白构成的,但是,其化学成分会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弹性会降低——因此,许多人都有的远视(老花眼)往往始于40岁。这个过程还使得晶体逐渐发黄。即便没有白内障(由于年龄、过度接触紫外线、高胆固醇、糖尿病或抽烟等导致晶体白浊混沌),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也只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

骨头和牙齿软化了。

骨质变稀,骨头变脆,容易摔跤。从50岁开始,骨头以每年约1%的速度丢失骨密度。咬不动东西。牙床变软,牙齿掉落。通过检测牙齿,甚至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年龄,误差不超过5岁。多么可怕的自然规律。

血管、关节、心脏瓣膜甚至肺,变硬了。

它们由于吸取了大量的钙沉积物,从而变得坚硬。主动脉和其他主血管变硬并缺乏弹性。随着生命的老化,钙好像从骨骼渗漏出来,进入了组织。

肌肉的力量变弱了。

40岁左右,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到80岁时,我们丢失了25%~50%的肌肉。我们的力气变弱,对身体的控制力下降。

“当她从座椅上站起来的时候,他发现她没有用手臂支撑自己。她一下就站了起来。这是肌肉力量仍然良好的征兆。”

虽然这是一段正面描述,但足以证明老年人的肌肉控制力有多弱。

更重要的,心脏不够用了。

为了使同样数量的血液流经变窄、变硬的血管,心脏只得产生更大的压力。结果,一多半的人到了65岁时形成了高血压。从30岁开始,心脏的泵血峰值稳步下降。人们跑步的长度和速度都赶不上过去,爬一段楼梯而不喘粗气的能力也逐渐下降。

最重要的,大脑萎缩了。

30岁的时候,脑是一个克的器官,颅骨刚好容纳得下;到我们70岁的时候,大脑灰质丢失使头颅空出了差不多2.5厘米的空间。老年人在头部受到撞击后,会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实际上,大脑在他们颅内晃动。

最先萎缩的部分一般是额叶(掌管判断和计划)和海马体(组织记忆的场所)。于是,记忆力和收集、衡量各种想法(即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在中年时期达到顶峰,然后就逐渐下降。处理速度早在40岁之前就开始降低(所以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通常在年轻时取得最大的成就)。到了85岁,工作记忆力和判断力受到严重损伤,40%的人都患有教科书所定义的老年失智(痴呆症)。

那么,从生理的角度老说,老年人最怕的是什么?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是跌倒。每年有35万美国人因为跌倒导致髋关节骨折。其中40%的人最终进了疗养院,20%的人再也不能行走。导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和肌肉乏力。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机会跌倒,三个风险因素都占齐的老年人几乎%会跌倒。

02养老院是什么样的体验

衰老,除了生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变化。

高龄老人自己最怕的是什么?

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在小说《每个人》(Everyman)中,作家菲利普·罗思(PhilipRoth)说得更加苦涩:“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而这种感觉,在养老院里的情形,最能说明。在养老院里,每个人都被“机构化”了。

“她丧失了所有的隐私和控制力。大多数时候她穿着病号服。他们叫醒她她就起床,安排她洗澡她就洗澡,让她穿衣服她就穿衣服,叫她吃饭她就吃饭。她和院方安排的人住在一起。她有过好几个同屋,但是她们入住的时候院方都没有征求过她的意见。这些人都有认知障碍,有的很安静,也有的很闹腾,有一个人甚至吵得她整晚睡不着觉。她觉得像个犯人,仅仅因为老了就被投进了监狱。”

养老院的目标是什么呢?并不是让你活得舒心,而是让你活得安全。

因此,养老院会有很多种方法对居民进行控制,告诉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不能拥有自己的家具,也不能在晚饭前喝鸡尾酒——因为这不安全”。“不能偷偷在深夜玩手机,因为这不健康。”除此之外,为了追求效率,养老院必须采用统一的时间安排。比如,所有人必须要在7点吃饭,因为早餐供应有时间限制。而你也不能在8点前回房间,因为清洁人员正在给所有房间做打扫……每个链条上的人都因为其他人的推动而不得不在某个时间做某件事。而因此,所有人都失去了自由。

“疗养院和军事训练营、孤儿院及精神病院一样,是“纯粹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社会隔绝的地方。他写道:“现代社会的基本运转原则是这样的:个人在不同的地方睡觉、玩乐、工作,有不同的同伴,接受不同权威的领导,没有一个总体的理性计划。”

而纯粹的机构则打破了区隔生活领域的屏障,他逐一列举了具体的方式:

首先,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个中心权威领导之下进行的;

其次,成员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是和一大群人一起完成的;

再次,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是紧密安排的,一个活动紧接着另一个预先已经安排好的活动,活动的整个流程是由一套明确的正式规定和一群长官自上而下强行实施的;

最后,各种强加的活动被整合为一套计划,据称是为了实现机构的官方目标。

可是人是有自由的需求的。在养老院,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那一个对生活控制权有所要求的人,在养老院能做出的反抗是什么呢?

“一个居民拒绝使用助步车,未经允许独自外出散步。还有一个老人偷偷抽烟、喝酒。一位患帕金森综合征的妇女违背了浓汤样的饮食要求,偷食了另一位居民的食物——这可能导致她哽噎。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爷爷违反院里的规定,在房间里偷藏零食。一位糖尿病患者在偷偷地吃含糖饼干时被发现,他的血糖水平又超标了。谁能想到在某种情境下,吃个饼干就能构成反抗呢?”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养老院会成为这种样子?

书里有一个这样的角度:

“辅助生活机构不是为老年人修建的,而是为他们的子女修建的。实际上,决定老年人住哪里的是儿女,这从养老院的销售方式就看得出来。他们努力完善营销人员所谓的“视觉内容”,例如,吸引谢莉视线的漂亮的、酒店式的入口通道。他们兜售电脑实验室、锻炼中心,以及听音乐会和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这些东西主要是中年人希望其父母拥有的,而不是父母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他们鼓吹自己是安全的地方。他们从来不说自己首要关心的是老人希望怎样生活,因为往往正是因为父母喜欢就其决定与子女争吵而且固执己见,才导致子女开始带他们参观养老院。”

“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

“很少有子女会想‘这是妈妈想要的、喜欢的、需要的吗?’他们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孩子会问:“把妈妈放在这个地方,我心里舒服吗?”

而当我们成为一个老人,我们想要的生活环境是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需要人生意义,我们需要对生活的掌控权。

“她的想法很简单。她想要的是一所小小的房子,有一个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里面要有她喜欢的东西,包括她的猫、她尚未完成的项目、她的维克斯达姆膏、一个咖啡壶和香烟。要有人帮她做她自己无法做的事情。在她幻想中的地方,她可以锁上房门,控制温度,拥有自己的家具。没人要她起床,没人关掉她最喜欢看的肥皂剧或者弄坏她的衣服,也没有人可以因为过期刊物和杂物构成安全威胁而扔掉她的“藏品”。任何时候她都可以如愿拥有隐私,没有人可以让她穿衣服、吃药,或者让她参加她不喜欢的活动。她会做回杰茜,一个住在公寓里的人,而不是一个睡在病床上的病人。”

在书里,作者提到了很多在美国的创新养老院的尝试,可以做到以上这些。可以真的把老人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生意义。

不知道等我们老了,国内的养老院可以做到这些吗?

03癌症晚期是什么样的体验

这一部分太难下笔了。书里好多案例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的左右为难,无力绝望。

癌症晚期病人的痛苦,一方面是迫切的求生,想要存活下去,于是像打开黑匣子一样,接受各种各样的疗法。另一方面,又深深地被不同疗法的副作用所折磨,毫无生存质量可言。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医学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于癌症,种治疗方案里不一定有1种有用。但没有人觉得应该放弃,或者是可以放弃,连医生也觉得,“总要做点什么!”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才有的悲剧,并且已经重演了千百万次了。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我们根本是在缩短、恶化余下的时间,可是这个事实好像并没引起什么注意。我们想象自己可以等待,直到医生告诉我们他们已经无计可施。但是很少有医生已经无计可施的时候——他们可以给病人功效未知的有毒药品,手术摘除部分肿瘤,如果病人不能吃东西,就给他植入饲管,总会有办法的。我们想要这些选择,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自己急切地想要做这样的选择。事实上,我们经常根本就没做选择。我们依靠默认项,而默认项是:采取措施。治疗点儿什么!有解决办法吗?”

“25%的医疗保险费用花在5%生命处于最后一年的病人身上,其中大部分的钱用在了最后几个月没有任何明显作用的治疗上”

“没有几个人懂得什么时候停止治疗最为理想。”

他们也情不自禁地说起自己身边的故事,这些事例听起来很熟悉:违背祖父的意愿给他使用了生命维持设备;患了肝癌绝症的亲戚在进医院;患晚期脑瘤的姐夫经受了一轮又一轮的化疗,除了让生命更衰弱,根本没有任何效果。

“每一轮都比上一轮更恐怖,我眼看着那些药物慢慢吞噬着他的肉体,孩子们也处于心理创伤之中不能自拔,但他永远不肯放手。”

这是癌症晚期病人最常遭遇的痛苦。而这本书对癌症病人最大的启示,其实是“及时放手”。书里提到一个服务叫做“善终服务”,就是让你在合适的时候,放弃希望渺茫的手术、化疗、插满喉管的药物,医院,回到家里,享受最后的高质量生活。而不医院的病床上,被一轮轮抢救又一次次昏迷。

这需要病人和家属都有直面死亡的勇气,需要病人真的清楚自己对人生的渴求和意义。

另一方面,癌症病人的家属,在这场战斗中非常重要。

看了这本书,我才真切明白“手术签字权”是什么概念。网上有人说,结婚是把命都交给了对方,其实很不理解,但看了这本书,突然有很深的感受。家人,真的是唇齿相依,互相背负对方命运的人。

当你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是你的家人决定“要不要继续”。当面临两种左右为难,效果未明的方案时,是你的家人在行使决定权,决定你是走向深渊还是天堂。有时候我们做错了,连作者本人,一位资深医生,都会判断失误将父亲推向深渊。有时候我们做对了,那将是上天奇迹般的奖赏。

而我们可能都只有一次机会。

好了。草率结束这次读后感。真的推荐每一个相信自己/家人会老去的人都看看这本书!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看了最后的告